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梁教授,你为壮族文化鸣锣开道了一辈子,请介绍一下你的生平。梁庭望(以下简称粱):从哪里说起呢?徐:就从你是哪年出生说起吧。梁:我是1937年3月出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我家是广西马山县古寨镇古今村岽竹屯。徐:古寨镇啊,太有名了,三声部民歌发源之地。那时是叫隆山县吧。梁:是的,隆山县。徐:你有几个兄弟姐妹呢?什么时候上学呢?梁:我有三个姐姐,我是最小的,是独子。出生接近1岁,我母亲就去世了,是姐姐带大的。我之所以能上学,这与家里遇到一件事有关。日本侵略中国,1939年为了打通南洋交通线而入侵广西。  相似文献   

2.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3,(6X):13-21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瞿教授,很荣幸能在昆明采访你。我们还是按照采访程序,首先问问瞿教授,你是哪里人?瞿明安(以下简称瞿):昆明人。徐:哪一年出生?瞿:1960年出生,现在52岁。徐:你是昆明人,肯定从小到大都是在昆明读书了?瞿:是不是要讲一下我的学术经历?徐:对。瞿:我是在云南大学历史系79级的,当时刚好  相似文献   

3.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2,(12):39-44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汪教授,非常欢迎您到我们中南民族大学出席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您是我们的前辈。您今年高寿?汪宁生教授(以下简称汪):76。徐:您比我差不多整整大了一圈。我64还不到,63。汪:年轻有为。徐:年轻是不能讲了,追逐你们而去。趁您来武汉的机会,又恰逢天高气爽的时候,想向读者们介绍一下汪教授您几十年来的治学。因为像我们这样  相似文献   

4.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许院长,听说你去西藏调研啦?许宪隆(以下简称徐):对对,刚从西藏回来。徐:去了西藏,感受还可以吧?许:呵呵,反正是缺氧也困,富氧也困。徐:不管怎么说,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人,去一次西藏还是值得。许:过去都在西藏的外围做考察,这次去西藏是填补了一个缺憾。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去过了,包括台北。徐:那就没有遗憾了,这也是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古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对我们来说,不到西藏就不是人类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瞿教授,很荣幸能在昆明采访你。我们还是按照采访程序,首先问问瞿教授,你是哪里人?瞿明安(以下简称瞿):昆明人。徐:哪一年出生?瞿:1960年出生,现在52岁。徐:你是昆明人,肯定从小到大都是在昆明读书了?瞿:是不是要讲一下我的学术经历?徐:对。瞿:我是在云南大学历史系79级的,当时刚好  相似文献   

6.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2,(14):64-71,84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黄教授,非常高兴到您这块风水宝地—三峡大学来学习。很感谢您对我的邀请。我认识你也是从电话开始的,那一次,因为你在湖北民院的时候,你们那里主编了一套土家族研究的丛书。台湾李亦园教授希望得到该丛书,你一口  相似文献   

7.
<正>一、出生与求学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早就想和你聊聊天,把你的学术成果和经历向我们学界介绍下,您是云南人吗?尹绍亭(以下简称尹):我父亲是云南腾冲人,母亲是西安人。①徐:你是在哪里出生的呢?尹:我1947年12月28日出生于云南省永平县。当时我父亲在那里做事,1950年我家迁往大理,现在对大理古城、苍山还残留着儿时梦幻般的记忆。1953年迁回故乡腾冲县,住在县城。老家孟连村在乡下,是汉族和傣族杂居的村子,距县城约四十  相似文献   

8.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许院长,听说你去西藏调研啦?许宪隆(以下简称徐):对对,刚从西藏回来。徐:去了西藏,感受还可以吧?许:呵呵,反正是缺氧也困,富氧也困。徐:不管怎么说,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人,去一次西藏还是值得。许:过去都在西藏的外围做考察,这次去西藏是填补了一个缺憾。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去过了,包括台北。徐:那就没有遗憾了,这也是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工作者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古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对我们来说,不到西藏就不是人类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时间:2014年12月9日地点:北京湖北大厦[录音整理:孙月桦安芮]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我觉得这次到北京来参加边疆论坛,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认识了你。殷之光(以下简称殷):太谢谢了!您太客气了。徐:你的名字我以前听说过,但是没见到你,不知道你有这么年轻,而且还在英国求学之后继续体验生活?殷:对,我在英国博士毕业后立刻去了迪拜工作。2014年8月,又转到英国艾克赛特大学(Uni-  相似文献   

10.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2,(16):48-53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我这次到吴江参加《江村经济》七十周年研讨会,碰到一个北大的博士生,他问我你们中南民大的那位第一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张莓现在在哪里。我说她刚从美国回来,他说难怪这么多年多都没有她的消息了,我说现在与张莓在一个学校工作,算是同事加朋友吧。就从那次研讨班说起,费老1995年组织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我们中国人类学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类学的恢复是具有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很高兴,田院长能接受我的采访。我们虽然认识好多年了,是老朋友,也是师兄弟,都是吴永章先生的学生。但是有很多人对你还不是很了解,有些人了解多一点,有些人了解少一些,今天趁这个机会,把你隆重推出。田敏(以下简称田):我也很高兴接受您的参访。说是师兄弟不敢当,您一直是我的老师。感谢徐教授对中南民族大学人类  相似文献   

12.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很高兴,田院长能接受我的采访。我们虽然认识好多年了,是老朋友,也是师兄弟,都是吴永章先生的学生。但是有很多人对你还不是很了解,有些人了解多一点,有些人了解少一些,今天趁这个机会,把你隆重推出。田敏(以下简称田):我也很高兴接受您的参访。说是师兄弟不敢当,您一直是我的老师。感谢徐教授对中南民族大学人类  相似文献   

13.
白杨 《民族论坛》2004,(4):29-29
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的人们:祝福祖国7时26分许,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乘火车来京的71岁的河北老人薛忠诚心潮澎湃:“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正在富起来,这是多大的变化啊!欣逢过春节,我特意到北京看升国旗,就是想表达一个衷心祝愿:羊年的祖国更加灿烂辉煌!”北京某市民:我们的众乐机会(申奥成功)摄像镜头的加入似乎纵容了人们的狂欢。大家很高兴在镜头前露一脸,不知什么时候联欢成了有组织的,一个乱发青年(一看就像探险家)使用扩音喇叭指挥大家拦截车辆,与车同庆。然后,他…  相似文献   

14.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很高兴这次在贵州参加"‘寨生再生’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消费时代研讨会"能认识你!从你提交的论文来看,知道你执着于做民族文化保护推广工作,对你的这样一种精神表示感动。段丽娜(以下简称段):谢谢,谢谢徐教授。徐:你收藏的这么多东西,有几百件?上千件?段:没有上千件。徐:几百件有吧,那么起码也有5、6百件吧?这  相似文献   

15.
阳春三月的一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驱车从残冰未消的乌鲁木齐赶到春意早来的绿州吐鲁番县。他和他的一行人要在这里同维吾尔族社员一起参加风沙前沿的植树造林活动。王恩茂同志离开这里已经十八年了。在县城小憩的时候,他对一道来的乌鲁木齐部队司令员肖全夫、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司马义·艾买提说:“我今天得去看看老朋友。十八年不见了,实在想念他们啊!”二人欣然赞同。肖全夫司令员说:“走,我们陪你一块探亲去!”  相似文献   

16.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3,(8X):19-28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你今年出版的专著《东巴教通论》应该说是目前研究东巴教最权威著作了吧?杨福泉(以下简称杨):我确实花了很多年的功夫来写《东巴教通论》,可以说是迄今比较系统地论述东巴教的一本书吧。它在200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09年结项时获得了优秀等级。  相似文献   

17.
<正>黄萍教授(以下简称黄):我是2005年看到你的《人类学世纪坦言》的。我博士论文的选题曾受到你这本书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人生当中,路怎么走,实际不是偶然的。很多东西,似乎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了,你做什么是有机缘的。可能你都不知道我  相似文献   

18.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我们今年四月份在成都召开了第二季旅游高峰论坛,主题是"好客中国",中国本来就是礼仪之邦,你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仪礼,我在写汉族风俗史先秦部分的时候,大量了阅读了《仪礼》、《礼记》。先秦时候,中国人的礼仪在现在看,都很繁琐。比如,起床怎样问安,吃饭什么规矩等等。古人礼仪很讲究,但两三千年的文化变迁,许多东西淡化甚至消失。而从发展旅游的角度上来看,人和人的关系是,首先你对人家客气,才会有回头客,你不好客,就没有回头客。而这次有机会来次郑州,历史如此之悠久的地方,我是带着朝拜的心情来的。我想你先介绍一下你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岩朗和玉坎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过得十分甜蜜,到了晚年仍然不愿分离.每到节日,岩朗和玉坎总是双双跪倒在神像前,祈求着说:"召法啊!我们夫妇二人只有一颗心,我们不愿把这颗心割开来,请你看在我们赕佛的面上,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假若来生是人,愿为兄弟姐妹,假若来生是果子,愿结在一枝树桠上."他们的虔诚感动了召法,当他们死去之后,召法就让他们双双投生到一个农民家里,成为一对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20.
他乡也有爱     
我今年29岁,汉族,高中文化,原是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服务公司经营股股长(试用干部),现任岩茶乡副乡长。 1985年10月的一天,岩茶乡平班屯老队长班卜东来县城找我,向我介绍了十多年前我和弟弟陈隆华插过队的平班屯的近况。老队长告诉我,平班屯因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水平低,群众生活还很贫困。他恳切地对我说:“隆生啊,你有文化,能帮帮我们平班的忙就好了!”我的心受到了很大震动。我跟弟弟隆华商量,得到了弟弟的赞同,决心去帮助平班屯的壮族群众开拓脱贫致富之路。然而,母亲却说:“你们以前在那里插队还没吃够苦头吗?还想再去受罪!”我妻子更是火冒三丈,“你们有多大本事能让人家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