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本文主要从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生产、居住、禁忌和丧葬方面,探析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从中看出,土家族的许多文化行为对生态环境起着顺应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文章主要从宗教神话、生产耕作方式、树木崇拜、丧葬仪俗等方面 ,探讨了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从中可以看出 ,不同民族的许多文化行为对生态环境起着顺应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它作为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化建构的步伐,摒弃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观,建立生态文化法律保障制度,健全生态文化道德保障措施,吸收借鉴中外优秀生态文化成果,构建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研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成为时代赋予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对于减少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和“环境盲点控制区”,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化"人,对新时代民族高校文化及文化生态的建构予以关注,实际上是在一个更加基础和现实的层面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仅多元文化发展成为世界趋势,而且随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肩负育人使命的教育大业凸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四个自信"的坚定笃守中走向更加崇高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发展。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借助校园文化结构理论和系统论观点,提出新时代民族高校文化生态的建构路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推动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谐文化在校园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通融识见、优美情感及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新时代民族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层面的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新文化。由于网络文化兼具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渗透性及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因而,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内容和强度。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生态旨在探明民族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特别要揭示民族文化赖以生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文阐述了长江流域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揭示了长江民族文化生态的地域性、开放性、和谐性、节律性和变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一个崇高理想是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北方草原文化是人类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蒙古族这一“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凝练出了属于自身的草原文化形态,而这种草原文化形态又更多地体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1.
所谓“女性文化自觉”是女性对女性文化的自觉、女性对文化的自觉和人类对女性文化的自觉的统一,是女性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统一。女性文化自觉在女性层面讲,是女性发展和解放在当代的实践和理论诉求。在文化层面而言,它增强了当代文化的批判意识,是人类文化良性发展的润滑剂。因此,我们要探索女性物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合理方式,自觉地建设和发展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2.
瓦乡文化是本真状态下的沅水流域文化,是湘西较为原始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瓦乡人富有特色的生计习俗、建房习俗、婚嫁习俗等原生态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建设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提高瓦乡人的文化自信,是保护瓦乡文化的重要举措。首先,建立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建立科学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体系;其次,应深入挖掘瓦乡文化内涵,提升瓦乡人的文化品位,大力推进瓦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提高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主体受益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最后,还需创新瓦乡文化的保护模式,通过营造瓦乡文化空间,创发瓦乡文化产业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态环境及其危机意识入手,论证了生态经济观认知逻辑的起点,阐述了资源忧患的经济本质及其为生态经济观赋予的科学使命.文章指出,生态经济观的形成有望摆脱传统经济观念的窠臼,从而构建出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环境及其危机意识入手,论证了生态经济观认知逻辑的起点,阐述了资源忧患的经济本质及其为生态经济观赋予的科学使命。文章指出,生态经济观的形成有望摆脱传统经济观念的窠臼,从而构建出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保护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该地区经济,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理性意识、文化传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为主要线索,着重阐释了理性意识的不足与文化传统的某些欠缺为何导致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并对东北地区如何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所谓的理性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所持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市场经济说到底又是一种以民间经营为主的经济,因而一个地区居民理性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东北经济能否振兴的关键就在于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文化外交不仅是争取良好国际舆论,树立国家积极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觉地把握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开展文化外交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不仅集中反映在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文化外交战略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理论认识方面,更是体现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外交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多样的文化外交为优化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新疆作为我国离海洋最远的内陆省份,其自然条件本身较为恶劣.在构建和谐新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下,加强环境保护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环境意识的增强,又是保护环境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要素.文章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对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的必要性的阐述,探讨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化景观研究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及总结我国文化景观研究保护的现状,从文化生态学的突起对文化景观研究方法的再定义,到通过分析文化生态学的立场与方法模式,尝试寻找出深化文化景观研究的方向,并进行论证,即文化景观的时空性、环境响应模式、生态演替与拓展适应以及文化景观的“力场”分析,为未来文化景观及其发展与保护的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