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在中国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中,许多人以西方绘画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作为标准,否定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系,而没有注意到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自身新变的事实,表现了对民族艺术的浅见和虚无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3.
通向至善之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通向至善之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何仁富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作为希腊启蒙运动的旗手①,他一反早期自然哲学家对天地之理的穷究,“至于他自己,则愿意不时地讲讲与人类有关的事情。”②他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到... 相似文献
4.
黄忠晶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1-4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含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5.
6.
杨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是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提升。观赏文明作为当代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意识体系的和谐全面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吴友法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 相似文献
8.
吴友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5)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①。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进”的侧翼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千方百计使苏联处于中立状态。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宣布德国外交目标是要“在欧洲和德国直接接壤的地方”取得居住地和原料产地,并为此“决心冒风险诉诸武力”②。由于希特勒采取战争讹诈与欺骗交替使用的策略,这些外交目的都得到了成功,为纳粹德国走向侵略战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03-106
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电影《生死朗读》,是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朗读者》改编而成的。《朗读者》表现了人性、尊严、爱情、罪、忏悔等,具有多重意义。文章对女主人公汉娜形象进行了解读可知,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硬朗、坦承、愚昧、坚定,善良而忠于职守,但自私冷漠。 相似文献
10.
贾Xi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114-118
蒙古族民间文学是蒙古族人民的文化宝库、百科全书.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吸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现代的意义,为西部大开发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刘增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1)
20世纪弥漫着深沉的历史悲现感,马尔库塞的思想也感染有这种浪漫色彩,其思想理论和他诗人哲学家的气质相关·面对发达工业社会不可逆转的单面化和人的单向度化,马氏的社会批判理论从政治的批判与"大拒绝"一步步走向了文化的批判与"艺术革命",从而构想出了一条通往审美乌托邦之路,给予无希望的人以希望.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发展历程,从学理上说,有其理论的深刻来源. 相似文献
12.
吕一民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对西班牙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是三十年代西方“民主”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思的是,首先提出这种政策的并非出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而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颇为反感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恰恰是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有着多种共同之处,甚至有唇亡齿寒关系的法国勃鲁姆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的这种做法理应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但是,对于“不干涉”是否是勃鲁姆政府的初衷,为什么要采取“不干涉政策”以及这一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我国史学界尚缺少系统的论述和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国恩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53-56
《故乡的小河》是献给故乡的一组恋歌。关于故乡的苦难意象和崇高意象,构成了互文关系,标示着作者所钟情的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精神生活方式。这使乡村的记忆超越了平凡,具有了某种神性,也使“故乡”成了一方能给人以力量的精神圣地。作者的一次次精神回乡,其实就是一次次朝圣之旅,他从对故乡的回想中接受了精神洗礼,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这当然并非出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基于一种坚忍的人生态度,说明世俗的人也需要精神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常常就来自他的内心。《故乡的小河》有一种朴素的美,有些诗稍嫌实和满。 相似文献
14.
朱红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
哈耶克是20世纪新自由主义的代表,正是从自由主义原则出发,他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批判。他将社会主义斥之为等同于法西斯主义的集权主义。他摒弃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计划手段,并以此为中心论证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将导致个人自由的消解,乃至真理的终结,最终将人们引向奴役之路。尽管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极尽批判之言,但其所批判的社会主义却并非科学社会主义,而其论证内容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却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传说在浩瀚无际的沙漠深处,有一座埋藏着许多宝藏的古城。要想获取宝藏,必须穿越沙漠,战胜沿途数不清的机关和陷阱。很多人对沙漠古城这样一批价值连城的财宝心驰神往,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去征服沙漠以及杀机四伏的陷阱。这批珍贵的财宝,就这样在沙漠古城里埋藏了一年又一年。有一天,一个勇敢的人听爷爷讲了这个神奇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谢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8-14,71
歌德在其"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中通过人物内在、外在冲突的展示和解决表明了这样的主题:女主人公所拥有的"纯洁的人性"是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从而抵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内在、外在和谐之境的途径.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一条以道德化的"超我"克服和消除人自身以及他人的现实的"自我"和原始的"本我"并由此获得人自身以及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的途径--它虽然反映了作者美好的道德理想及其对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憧憬和愿望,但却不符合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和认识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般的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此外,作者在创作这部剧作时的"古典"主义时期所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这一途径促使现代人和社会重获古希腊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和谐统一的主张,也带有明显的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