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的兴起,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打乱了一向由知识精英占据的文化园地.至90年代,大众文化蓬勃发展,领导人们生活的新潮流.大众文化的繁荣中潜伏着种种文化危机,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及精英意识与普泛的大众文化诱惑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坚守精英意识并呼唤人文精神应是历史赋予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精英群体作为体育领域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卓越人物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体育技术精英、体育政治精英、体育知识精英、体育经济精英四个部分组成,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1)中国体育精英群体发展的非同步化与中国体育承载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2)体育技术精英的"天赋性"特质为中国体育精英群体注入了较强的开放性;3)中国体育精英群体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逐步突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循证决策在宏观决策的应用情况发现,宏观决策的证据支撑需要专业研究力量的论证与辩论,并且知识精英的纳入应成为性质特殊的科技决策体系的关键议题。本文以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证据搜索与提出机制为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日本引入知识精英、听取一线人员的声音、有效发挥专业研究力量的作用、采用循证决策的思维等作法,可为我国宏观科技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专家的知识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甚至被戏谑为"砖家".在考察中国5000年以来知识传播体系及其演变基础上,文章认为专家变"砖家"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播体系演变的必然结果.远古时期知识与神相伴,知识与神性一体化传播.封建社会时期知识是行政权威的代表,知识是社会等级的象征.近现代以来,知识则以专业性、科学性、精英化等排他性手段在大众中传播.移动互联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后,知识权威的神性、行政力量、精英化外衣被剥离,知识权威的实际地位与大众的传统认知之间的偏差表露出来,"砖家"化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知识权威的衰落是知识传播体系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学术界向来认为城乡二元格局下乡村文化资源的流失难以避免.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30年代在赣南农村调查等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发现在清末民初以来的赣南客家乡村,当地乡村文化人的居留去向未有明显趋城离乡之势,基层社区的文化人在量上不是减少,反而多有增加,其地位虽较传统社会时期有所下降,但拥有知识资源的文化精英仍是赣南客家地区社会精英的主体.近代乡村精英素质的“劣化”,与精英个体的文化程度和知识素养无关或者说没有直接的内在关系,这一群体的变化,主要是源于清末持续于民国的政治、文化上的制度性变迁.  相似文献   

6.
庶民研究学派批判精英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忽略了庶民文化形态的特殊性与庶民意识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他们发挥跨学科的优势,在历史、文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试图颠覆精英主义学术研究,重构能够容纳底层经验的新知识生产范式.在历史学领域中,他们以历史书写来建构庶民阶层政治讼诉求的合法性,反对寡头政治,要求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7.
陶东风教授近年采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机构,在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进步、培育产业精英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创新网络的发展,大学内的科研和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及整个经济的运行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中,以“代理人”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得到学界广泛讨论。以往关于代理人的研究多从国家与地方的纵向视角进行讨论,这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横向连接也需要知识精英的事实。对云南黑树林地区段氏家族家史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在多民族聚居环境中知识精英的横向连接作用。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互动并非如“族群中心论”所呈现的“民族马赛克”现象,而是将“多元一体”的追求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仪式及事件中,其中掌握跨民族文化的知识精英正是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浅议民族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为文化传播、教书育人的民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实践民族和谐及引领和谐风气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状况,给广大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掌握着农村社区众多的资源,在社区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优势成为其向政治精英过渡的筹码.集政治、经济特权与一身的农村精英们,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凭借这些社会资本,精英阶层介入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最终发展成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元化、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来源多元化以及择业去向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呈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状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工作原则、方法途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政治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科教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人所独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状态等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有鉴于此,认真审视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精神文化层面,深刻领悟和谐社会对思想道德等文化精神的诉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动力作用,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园的教育和建设都要以人为本,人的和谐是关键。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是人才的摇篮。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学校的稳定,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晚清知识分子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宏伟理想;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富国强兵,藏富裕民的理论和实践;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理想以及自由、平等、均富共享的思想主张。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晚清知识分子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商文学指以描写商业或商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商人代替以往的武将、主教、知识精英等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商场也许成为了最好的人性与现代性展台,商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日渐兴盛。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跨越多种文化身份的商人最具时代特征。分析、反思他们的文学呈现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美国华人商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尤具典型性。本文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当下意义,并尝试提出美国华人商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形象学、跨文明比较、族裔散居等研究范式的可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家伦理在近代中国的式微,历史地赋予了近代中国文化精英们重建国民价值观的使命.本文围绕这一主题来厘定国民价值观的寻求在近代中国的衍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