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对生产资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广大农民首先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就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到一九五六年。我国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出了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决策,加快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因而指导我党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教育制度,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比例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思想,但在实践中由于产业化次序选择而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能否实现。为此,毛泽东指出: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走农业机械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思想王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农业思想理论,是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来的,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我国国民经济两次大调整都是由于经济过热 ,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引起的。每次调整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两次调整的异同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和逐步深化的轨迹 ,看到“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从而认识到经济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我国国情出发 ,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做到综合平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个理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当前贯彻十四大精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革命导师对此多有论述。马克思讲了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和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提出了一整套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他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从祖国的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边疆,普遍推行了以包干到户即大包干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十四大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必然更加激烈。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以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农业首当其冲。中国和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大省,如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支持和发展衣业,特别是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之本的土地资源,是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分析了我省我国存在着人口剧增和耕地锐减的尖锐矛盾,指出必须把缓解这个矛盾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并就如何发挥农业基础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前17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前17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7年间,农业政策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党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源于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清醒认识;“一五”期间农业的相对落后是由于党对工业的过分重视;“大跃进”时期农业的破坏是由于“以钢为纲”方针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则是由于“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确立,等等。总之17年间,党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随工业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极为关注农业问题 ,他立足本国 ,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农业问题。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极端重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就是工业 ,工业与农业发展并举 ;农业的前途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毛泽东构思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在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误。其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曾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小部门化趋势出现.在这个新时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关键是走农业工业化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这种探索虽然未能由毛泽东本人达到既定目的,但为我们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毛泽东的探索抓住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乏良好的开端。探索的代价没有白付,我们今天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纠正和避免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党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大致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时期。从总体上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也逐渐明晰。但在这个过程中,党也经历过严重的失误和长期的曲折。本文着重考察党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农村经济体制、经济形式的演变发展,并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产业     
体育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1世纪体育经济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把马列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 ,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其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的工业化要走自己的路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努力发展商品经济 ,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避免它在经济发展中产生负面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它的对策主要有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规模经济,调整国民收入格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