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往往不能与之相协调,以至出现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生态振兴、做到生态宜居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特别是事关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农村创新发展和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挑战、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农民政治参与与和谐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其民主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程度也决定着和谐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政治参与对我国和谐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与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协调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权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既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农村社会管理和民生的改善,可以为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积累正能量。十八大确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然而,农民的公民性不足、农村社会发育不成熟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农民现代意识的培育,来提高农民的公民性、促进农村社会的发育,从而形成真正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体制,最终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与一个强大的政府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农村的稳定、和谐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农村和谐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农民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并提出了农村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建设农村社会工作队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美好乡村战略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逐渐增多,面对农村能源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等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形势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若要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随着流动给农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种趋势则更加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民民间组织能力的提升,是为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转变农村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民主的实现,并在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提升农村民间组织的能力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最大瓶颈,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农业作为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农业对转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长效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农民素质、创新稳定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剖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农村法制环境建设,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农村生态环境利益上的诉求差异与冲突,协调这一冲突的关键在于深入发掘农村社区这一主体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通过社区发展的主体、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培育,构建起以农民为生力军、以农村社区为平台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保障框架。  相似文献   

14.
创建农村和谐家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既是基础工程,又是系统工程。农村家庭有文化层次不高、经济比较困难、留守家庭多、卫生状况差等明显特征。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家庭不和谐的现象较多,它既有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不同步的原因,也有法制不完善的原因。建设农村和谐家庭对建设新农村具有夯实基础、提高主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要通过抓紧家庭经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学习型家庭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与建立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保障机制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农村法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应该从发展农村经济,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方面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外商投资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外资法的任务。东道国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权利已经得到国际文件的认可,发达国家成功地控制了外资企业对本国的污染。我国外资法对外资的环保义务重视不够,执法也不严,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当将对外资的环保要求作为准入条件并严格执行,尤其应当规定农民对外资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有监督、检举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危机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基于村干部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村干部长期扎根在基层,最知道农民所想所盼,村干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最为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因此通过对村干部进行相关调查,可以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了解村干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构建理论基础有“生产/生活互构论”、“物质/精神互作论”和“农村/村社本位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构建理论指导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农村道德建设推广以来,农村的社会背景和农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对农村道德建设的背景和主体加以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环境场论广泛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为农村道德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0.
农村法文化是以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立场而构造的法律观念、意识、知识的结合。农村法文化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价值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利益、文化驱动与文化和谐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渐进的理论根基,以公共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及经济绩效等经济学理论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解析的理论视角,建构政府、社区与农民三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文化供给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