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山区信宜,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明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新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温铁军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历史任务,是对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体现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地把握了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系,突破了“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抓住了推进“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赵霞 《理论界》2007,(5):36-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当前,如何找准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丹 《理论界》2007,3(11):17-19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曾经给中国农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具体情况的变化,中国农村在改革中面临着新的困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本解决这一困难的途径,因此,深入理解和挖掘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既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又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的难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整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理论和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爱芹 《理论界》2007,(12):24-26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实施的一年多的实践,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促进农民市民化、城乡建设投资一体化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将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较为全面地分析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从根本上实现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地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阶段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相似文献   

10.
乔冰 《理论界》2006,(3):6-7
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建设农村”。就是要把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以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通过一系列统一性、综合性政策的落实,破解“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认真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曾多次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而这次重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举措,对于我们这样一个80%面积在农村、70%人口在农村的山区市来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近几年我市“三农”工作现状,本文就推进这项宏伟工程的资金需求等问题进行探讨。供有关方面领导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清除,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此时.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疆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读者少、规模小、图书利用率低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发挥其传播知识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图书馆历来以传播知识、启发民智为已任,但多年来县级图书馆的受益对象大多仅限于城市居民,农民很少享受到读书的权利。为了图书馆的发展,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县级图书馆必须突破现状,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图书利用率,在农村建立图书服务点——乡村图书室。它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乡村图书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目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强调从“特色”上下工夫,并对建设特色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快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打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试析发展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可行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念哲 《理论界》2008,(10):49-51
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了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可行性因素。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坚定人们加快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对农村的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决策,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制定全国和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计划,从宏观角度统筹城乡发展,从政策上扶持农村经济,破中有立地重构农村崭新乡风、乡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民主行政与管理,提高农民民主参政、议政意识。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执行贯彻上级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推陈出新,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其作用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