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高原藏区作为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选择符合高原藏区环境状况的法治化路径成为关键,加快生态自治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和弘扬藏族生态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高原藏区作为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选择符合高原藏区环境状况的法治化路径成为关键,加快生态自治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和弘扬藏族生态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3.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特别关注乡村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这是全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总书记第四次到地方考察调研,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要求都释放着重要信号。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明确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源头选择典型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表明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得到政府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绿色减贫契合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适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为民族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扶贫脱贫全过程,以绿色减贫推动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移民的实施效果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发展能否同时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敖力克作为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工程中第一个实施整体搬迁的嘎查(行政村),其发展变化倍受各方面的关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对敖力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这两次调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38%,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98年以后,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当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相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才有可持续性。只有对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所有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并发展新的生态经济部门,在这里建立生态经济系统,才能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仕忠 《民族论坛》2009,(8):I0002-I0002
<正>发展生态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到优先的位置,强化生态的基础地位,切实抓好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生态资源培育,减轻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牢固树立"抓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为全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已批复江华列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县,省级园林县城即将验收。  相似文献   

11.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3大类10项建设工程。多年来,西藏在生态保护和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现西藏经济模式、结构转型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为扭转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具有把西藏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已逝去的20世纪是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的世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紧迫状态下,关注生态环境、研究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一个中心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抛弃旧的生态价值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可贵和必要。藏区群众的生态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民族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族地区强烈的发展要求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生态保护则构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探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通过制度保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具体措施之一;"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得到精心保护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实现五个"统筹"的重点、难点大都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3,(8):62-71+162
民族地区是我国物种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当下生态环境发展最敏感、最脆弱的区域,更是维系和保障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区域。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民族地区需要构建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大格局,构建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构建和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体系,就需要构建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构建民族地区横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体系,构建民族地区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体系。要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提供司法服务,就需要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预防性机制和公益诉讼前置程序,建立民族地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案件刑事民事责任统筹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建设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陈巴尔虎旗旗委、旗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立旗”发展战略,采取“保、退、封、育、建”等有利措施,坚持以保护为主,建设与治理并重的原则,通过争取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建设项目承包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大搞以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草原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春、夏、秋三季生态大会战,全力推进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程。旗委、政府针对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现象,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坚持保护与…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凸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沙漠化面积加剧、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具体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积极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永之 《民族学刊》2022,13(1):66-72, 138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但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宜居空间营建经验,发挥其聪明智慧在雪域高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空间,并形成了择佳地而居,营建生态宜居空间等人居理念,生态宜居型住房的营造,实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协调发展。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的营建很好地顺应了西藏高原复杂地理气候环境,巧妙地趋利避害,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藏民族对住房的营建,其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自然地理环境,降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体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展现了人居智慧。藏民族对大自然的保护、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未来对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