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延冰  肖煜 《城市》2008,(4):49-52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高歌猛进的年月里,社会空间往往被打上政治与阶级的烙印,所谓“社会空间的政治化”,如街头巷尾的字报标语、革命老区的“神圣化”等。这种“政治化”既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建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秩序,又表现为国家在城乡之间设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空间壁垒以发展城市工业、稳定社会秩序、调配稀缺资源等等。  相似文献   

3.
建筑室内外的通风效能是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与健康的重要方面,街区尺度上建筑群的空间形态则显著影响了室内外通风效能。本文归纳了八项室内外通风效能指标,通过对天津中心区107个地块的研究,将各项指标与常用规划指标建立相关关系。结论显示容积率与地块综合通风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但某些通风指标与容积率关系不大,需要单独考虑。通过对比城市常见的街区布局模式,发现综合体式的开发模式最不利于室内外通风,而小尺度的建筑群布局则具备更好的通风效能,商业与住宅混合的功能分配能够缓解高容积率地块的总体通风压力。本文希望通过对综合通风效能指标的建立,以及对建筑群空间形态—通风效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为塑造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街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超  夏吉祥 《城市》2009,(8):59-62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渐突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地铁等大规模地下工程在全国各大城市广泛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管理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管理.建立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成为许多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5.
宋志英  胡智英 《城市》2008,(2):45-47
一、引言 空间管制规划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新尝试.从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分配角度来看,是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建立空间准入机制,对区域内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引导.以实现该区域经济的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6.
杨艳红  朱凤杰 《城市》2009,(5):72-74
一、地下空间环境综述 面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造成生态空间和生存空间用地矛盾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发展地下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并以此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王明浩  李灵芝 《城市》2014,(2):46-49
正城市景观反映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记载、发展、弘扬着城市文化,是城市容貌的展示,是城市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各种空间艺术的表征。城市景观是指由各类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硬质界面所形成的硬质景观,由湖泊、河流、水体、公园和城市绿化等自然界面所形成的软质景观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在这里,就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李武斌 《城市观察》2015,(3):78-86,99
空间是城市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空间重构是转型期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出现了郊区化、垂直化、景观化和贫困化四个明显的趋势,历史传统与旧工业布局、土地与户籍制度变革、经济增长模式、结构变动、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组织构成了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对于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研究可以为西安建设可持续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木子 《女性大世界》2004,(4):145-149
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现如今城市里的买房人,言必称“小”。可“小“的仅仅是居住面积,空间分割,空间利用.空间采光……一切与空间有关的话题依然是大.大.大。于是.如何在越来越小的空间中浓缩最精致的生活,成为一道让无数现代人挠头的智力题。幸而我们的智慧与想像力总是足够大.除却最常见的木板墙隔断,拉门.屏风,门帘.甚至连鱼缸都成为了扩展空间.隔断居室的手段。当我们走进凌鸥家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她那极富想像力的隔断所折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人群聚集下拥挤踩踏事故的频发,凸显了公共空间安全危机的时代背景。风险评估是预测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导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整合度、连接度和可理解度等句法参量为评估因子,建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风险的可视化定量评估模型,并运用于重庆动物园案例中,实现对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整合度高、连接度高的空间是人群聚集的风险区域;第二,空间可理解度低将增加人群聚集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展区布局、完善设施系统的空间干预策略,为构建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啟元  李娜  王晓伟 《城市》2008,(9):64-67
以地铁为龙头的地下空间开发有节约城市土地、减缓交通压力、带动沿线房地产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等巨大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若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大城市将进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潮。我国城市亦是如此。在地铁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铁地下空间,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铁建设和管理者们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空间是地理实体存在的形式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的追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间承载着诸多社会文化要素,同时也暗含、隐喻诸多现实社会空间寓意。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通过解读电影中空间的隐喻性,构建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系统的认知模型,揭示电影空间关系指涉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5.
苏红键 《城市》2016,(6):3-9
笔者从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3个方面综合评价了我国城市空间扩张效应.在经济效应方面,随着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而且出现空城、“鬼城”现象,按照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观点,全国城市总体节地潜力接近现有建成区面积的30%;在环境效应方面,城市空间扩张不仅意味着大量占用耕地、林地、湿地和绿地等,而且会导致小汽车数量增加以及通勤距离增加,由此导致汽油消耗量上升和污染排放增加;在社会效应方面,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大量城中村、棚户区导致了城市内部空间二元结构,与农业转移人口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城市社会分异.未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避免以往城镇土地粗放扩张模式,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要积极妥善解决城镇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如何准确界定城市空间关系对城市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城市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关系分为依附型、竞争型、共生型、异质型四种。进而在此基础上以黄冈为案例,研究黄冈与武汉城市圈内周边城市的关系,并提出黄冈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低收入人群作为经济弱势群体,多数居住在城市中相对劣势的区位,公共配套相对匮乏。城市游憩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能显著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合理配置对城市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至关重要。笔者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模型(2SFCA)建立低收入人群的绿地空间公正评价体系,并以昆明市主城四区为例,评价低收入人群与绿地项目的空间匹配程度。研究显示,低收入人群聚集区与绿地可达性高值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是城市绿地供给的薄弱区域。笔者据此提出相应的城市绿地空间优化布局策略,以期为城市绿地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1991,(3)
“城市建筑的领域空间”在此特指城市建筑用地范围内的非建筑空间,是以城市建筑为中心的外部附属空间。许多发达国家对领域空间问题十分重视,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立法,并将领域空间与它所依附的建筑进行同步设计,形成了不少质量较高的城市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光 《城市》2010,(8):22-27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笙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  相似文献   

20.
吴娟  刘惠瑾 《城市》2015,(2):40-44
城市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创造的活动空间实体和复杂的空间巨系统.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映射着城市的历史底蕴.天津从近代的开埠城市到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再到如今的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等的转变提升,最终反映到城市空间结构上,形成了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历程.当前,天津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增长时期,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功能地,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