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政府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政府的经济法行为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法责任。但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中,大多注重对市场主体责任的规定,而忽略了对政府经济法责任规定,导致了政府经济法责任缺失。政府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立应当符合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论,从应然层面上来说,政府经济法责任也应当包括惩罚责任、补偿责任、强制责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按照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论规范,通过分析大量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经验资料,总结出民族地区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分为支持式行为、顺应式行为、规避式行为、象征式行为,由此构成了一种"冲突型的政府行为结构"。本文分析了这四种政府行为内在的生成逻辑。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使这种"冲突型行为结构"得以形成,并被继续强化。应当在两个层次上、通过两种途径,逐步实现民族地区环境治理中政府行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西北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应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提高地方政府绩效,使农民的政治参与向着制度化、有序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以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状况为目的的政府扶贫行为也必然具有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不同的一面。首先,它的基础不同,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基础较差,是建立在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次,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却是如何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第三,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存在着差别,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等普遍存在而且突出,县级政府能力弱化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有必要对西部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结构进行界定,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县级政府能力这一研究课题的内容,以更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印度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措施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经过艰苦的努力,印度欠发达地区经济获得了发展,但仍未很好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肃南地区信教群众的宗教意识与宗教行为更加现实化和理性化,较前呈现良性发展,寺院的生产自养事业正在陆续兴起;对此,政府机构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引导。  相似文献   

8.
徐明 《民族研究》2022,(5):38-56+136
省际横向对口帮扶是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的重要创新。利用这一政策影响,基于中国民族地区473个县市2004—2016年观测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中国民族地区省际扶贫政策中的政府财政支出乘数效应。研究发现:新疆受援地区县市政府整体支出乘数小于1,表明政府支出的综合效率有待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来自东中部支援方的财政帮扶和企业帮扶可以发挥更佳的乘数效应,并且相较于社会力量(企业)帮扶,政府财政资金的帮扶乘数效应更大(大于1)。这意味着,省际扶贫政策发挥了积极成效。此外,还探讨了影响乘数效应的外部基础条件,发现地区初始禀赋条件是制约乘数效应的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应比市场主体更早介入帮扶活动,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条件,使其突破门槛限制。研究结果不仅为民族地区的扶贫成效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新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启示和可能的路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曾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私营企业,时至今日,由于自身体制的弊端、观念的陈旧、法律规范不到位等原因,使其在与外界经济实体的交往中已难以适应,难以为续。究其原因,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监督作用弱化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对民族私营企业会计弱化的成因,并为私营企业走出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分灶吃饭以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独立性明显增强,民族地区政府各项工作目标如城乡建设、财政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等目标的实现,绝大部分要靠政府自己投资解决。为了尽快提高本地区国民收入和创造出新的政绩,地方政府往往把突破点放在扩大投资上。所以,民族地区政府为了取得对更多的投资资源的支配权,以投资决策主体、投资分配主体、投资管理主体等多重身份直接参与和组织地方投资的运行,这样就在投资方面表现出不按照市场规律的行为特征,也即出现了政府投资行为的失范。一、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失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冯建勇 《民族学刊》2012,3(3):82-93,104
1933年4月12日,新疆发生政变,致使全疆局势糜烂。是时,社会舆论对中央政府统合新疆政策之反应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宣慰之举措的热议;二是对事前中央政府与新疆地方关系的检讨;三是对远景的新疆治理的探讨。就社会舆论总体而言,此期社会各界对中央政府统合新疆之结果不甚满意;就一般论者的意见与建议而言,其中亦不乏灼见。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核心,其职责定位是否准确,权能实施是否合理,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套用非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的现状,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竞争力囿于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战略的导向要求,与东部发达地区面临不同的外部约束条件和限定的政府策略空间的选择集。科学地理解中央政府改革的逻辑体系,准确判断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改革策略空间,继续在改革的历史逻辑区位上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能力和空间从中央政府那里不断承接到更多的责任,不失为明智有效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蓝武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143-148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确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对广西地方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广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研究中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熊英  吴凯 《西藏研究》2012,(1):104-1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新的政策取向,自2005年10月首次提出以后,迅速由政策话语嬗变为学术话语,进而显现出向媒体话语、公共话语演进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中公平正义就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有着基础的影响.因此,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ponses of European local authorities to the public service needs of residents with irregular immigration status and the tensions with national governments to which this can give rise. Drawing on a study of responses by national and local tiers, including a mapping of national legal frameworks on entitlements to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it identifies factors that lead to divergence between local and national policy framing and responses. Finding that socio-economic and individual consequences of exclusion dominate in shaping local framing of policy responses in contrast to national government priorities, it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for mode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MLG) on this issue. It expands on the concept in the literature of ‘decoupling’, 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of overt conflict with low-visibility strategies of conflict avoidance; demonstrating the differing forms this ‘shadow politics’ of migrants’ rights and shadow provision of services can take, including arms-length provision through NGOs. Thus the dynamic of MLG is itself one part of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local responses to the challenges that migrants with irregular status can pose.  相似文献   

17.
桂榕 《民族研究》2012,(2):44-54,109
圣纪节是云南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云南回族民间与外界互动较多的节日庆典,圣纪节打造了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是对传统的继承与重构。当代圣纪节通过继承传统,保持了节日的宗教民俗特质和文化连续性;通过对传统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强化了节日传统,丰富了节日文化,赋予节日宗教、政治、文化多重意义,使圣纪节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并成为回族民间社会与国家基层政权成功互动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成为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mass-based movement (munazzam awami tehreek) of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he protagonists of Urdu, in post-independence Bihar, India. This politics clinched relatively greater success in persuading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offer incentives of public employment for the Urdu-speaking population/Muslims. Compared to the adjacent province of Uttar Pradesh, apparently, the status of Urdu in Bihar is much less discouraging. A probable reason for a more assertive political movement for Urdu in Bihar is that the Muslim League's separatist politics in late-colonial Bihar was much weaker. In the post-Partition/Independence period, when it became taboo for the Muslims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on the basis of religion, language movement emerged as a convenient tool of minority politics. Essentially speaking, the “popular politics” of Urdu in its first phase (1951–1971) functioned more as a “political society”, whereas in the second phase (1971–1989), as a “civil society”, when Urdu became the second official language. This movement maintained effective links with the relevant common population. Priority was more on seeking support and patronage of the government for the language to survive rather than making efforts to see that it thrives self-reliantly, except the Madrasas.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信贷市场的实证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有其明显的特征:信贷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信贷风险增大、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快但伴随着流动性困境、信贷辐射面减小.究其原因:一是民族地区出现"金融真空",二是信贷配给约束严重,三是民族地区信贷环境差,四是信贷风险保障措施缺失.因此,民族地区应依靠政府推动信用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民族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是该地区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但由于投资主体不同,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会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乏力。对此,作者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