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都是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二者应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连动关系,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本文透过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认为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不仅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因素,也包括土地等相关政策、制度因素;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制度改革,通过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乡镇企业发展良好载体,不仅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打破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是多方面的,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中西部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在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上的差距则具有十分关键的“连锁效应”。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来说,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支撑中西部的大开发,具有基础性作用,二者在高起点上实现“捆绑式”的联动发展,对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阶段,乡镇企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要使其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即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各项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分散的工业化、滞后的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村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强化农业基础,建立村庄兼并机制和乡镇企业集中布局机制等对策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南农村城镇化动力因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海南农村城镇化动力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影响海南农村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因子为第三产业,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的农村城镇化提供了较强劲的初始化动力,而农村工业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足,限制了海南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略论西南三省的农村工业化发展郭晓鸣一、西南三省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工业化是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产物,农村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乡镇工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的发展上。由于单纯从事服务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所占比重极小,故本文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重大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三农”问题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小城镇的生产要素集聚又会拓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布局分散,既不利于乡镇企业的提升发展又不利于小城镇的建设拓展。因此,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乡镇企业发展必须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必须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产业集群集聚、向小城镇集合,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做到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协同推进,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政府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消灭城乡差别的政策选择。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职业教育、建构商业和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中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生态城镇、科学规划、建立农村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甘肃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张存刚,熊建玲甘肃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甘肃整个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乡镇企业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从农村中诞生,它的发展也给了农村更大的回报。它吸收了把农业压得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破解它的瓶颈,需要采用综合的、多元的对策措施。论文运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系统论,从贵州省农村人口现状、向城镇转移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探索性地构建了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并归纳为四点: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2、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在农村就地流动。3、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农业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按照"走出去"战略的要求,积极引导国际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乡镇企业发展方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是一个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过程,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带有阶段性的经济问题.本文探讨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对策思路.这对于构建我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减少和避免出现误区,推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聚集与土地问题之间的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土地征用中的利益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土地收益权一次性买断机制,执行乡镇企业产权中土地资产的分割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集中”(人口、土地、工业)发展模式是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土地、人口、经济的集中,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转变是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运行过程中,人地矛盾是其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是其内部推力,乡镇企业发展是其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19.
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区域。实现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突破口。从西南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以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为主;(2)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设置家庭多种经营专业;(3)构建“渗透式”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