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鲁迅"文学的自觉"说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精湛研究,开创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其研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建安"文学的自觉"说,很有可能借鉴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观点.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他讲演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魏晋文学的见解,并未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对于其中的几处疑点,值得我们再商榷.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人的觉醒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由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全社会对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认识,进而促成了文学的自觉。正是这种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的觉醒引发"文学的自觉",从而导致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建安时代是一个“文的自觉”与“人的觉醒”之时代,本文就此说之滥觞、嬗变作了简略的回溯与描述,并加以检讨,最后就此一问题提出一己之见。文章认为,处于汉魏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潮巨变之转捩期的建安时代,其士人心态与文学创作之情势异常复杂。它固然有与魏晋大系统的一致之处,但更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学自觉”的时代归属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争论。文中从文学自觉的时代归属论争现状开始,分析这些论争的因果逻辑模式,提出在“文学自觉”理论先导方面,扬雄的“诗人之赋丽以则”抓住了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因而可谓“文学自觉”的理论始源。  相似文献   

5.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支撑起来的"魏晋文学自觉论",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自觉不自觉使用西方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伪命题,它本身是经不起学理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期人性觉醒和艺术觉醒的滋养下,文学开始自觉。六经对形式技巧和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六经的文体分类、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自觉的文学理论意识、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修饰辞令、孔子对文的重视及《左传》的"有意为文",均可作为春秋文学自觉的明证。"春秋文学自觉"是本是源,"汉代文学自觉"及"魏晋文学自觉"是末是流,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的"再醒觉"。探讨中国文学自觉应该从本源探讨起,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自觉"的起始时间一直是学术界争议较为激烈的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众家对"文学自觉"判断标准的理解各不相同.其实,"文学自觉"是指创作群体为文学而文学的意识和对文学技术和创作个性化的有意识追求行为.换句话说,"文学自觉"的标准应是以抒情性为特点的内自觉与以形式表现为特点的外自觉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文学自觉说"的学术史,并藉此探讨了汉代文学风貌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文学自觉说"最初只是就魏晋时代的理论批评风气而发,它也只是在理论批评的层面上才具备科学性。后世学者的种种建构和解构,背离了"自觉说"的初衷,增大了"自觉"一词的涵义混乱,同时也模糊了"文学"的概念。这段学术史,不断加深着人们对汉代文学风貌的辨析和认识,但也存在矫枉过正之弊。事实上,从文体、修辞、内容三方面看,汉代文学仍有诸多模糊、依傍、质朴之处,其更多地延续了先秦文学,而与魏晋文学之间差异明显。因此,就"断限效应"而言,"魏晋文学自觉说"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客家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冲击波,作为文学自觉的几大条件业已形成,多元寻根本身已包含了客家文学脱颖而出的信息;在摆脱了伦理功利的束缚,客籍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文学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流派的初步形成、以及作品风格的个性化等,无疑正展示出客家文学将有辉煌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鸿都门学"的发生和曹氏政权的兴起,使当时的文化格局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文化结构中,"经"为上"辞章"为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文学"受到重视,产生了与经学"同尊"的趋势:二、文人群落结构发生了重组,"辞章技艺"之士得以跻身政治上层,经学士人独揽政权的局面出现松动."文学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生,它是"文学"在其所属的文化系统内,摆脱附庸地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文人普遍的创作行为的一个过程,考察支撑"文学"变化的"文人群落"的变迁,揭示促使"文人群落"变迁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是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主义.某些文学因素的变化,如情感性的增强、文学样式的丰富、文学价值的确认、文学理论的发展等,只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所显现的表征,是阶段性变化成果,称之为"文学自觉"是不周延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反思和性别意识的觉醒等社会心理、性别意识的层面上,系统地剖析孟悦与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一书,作者赋予陈旧文本以新的哲学思考,动摇了以往对女权的历史意识、男权的价值标准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历史的大背景上建立了女性文学的历史框架,界定了女性文学的历史观和现代观,体现了对父权制统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解构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分期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文学史分期应以文学自身的演化状况为依据 ,不必与历史分期强求一致。 2 0世纪中国文学虽有曲折 ,“现代性”(“人的觉醒”、“文的觉醒”)仍是其根本标志。“五四”新文学的主流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 ,本着作家“内心要求”行事 ,并不接受“工具”论。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作家。 90年代文学大体上仍在“五四”设下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是个性独具、光华四射的著名女诗人,她的光辉成就与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作为自我而存在,自我意识觉醒;作为诗人而存在,诗人意识觉醒;作为女性而存在,女性意识觉醒。文章即从自我意识、诗人意识、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女诗人狄金森的精神世界,揭示其辉煌成就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的分析来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提出20世纪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旨在对研究该书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的地位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通感》一文的发表 ,标志着通感作为一种审美理论、艺术理论的正式产生。其后 ,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表现手法、感觉心理现象及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 ,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足在于 ,未能重视人与自然、感觉与心觉沟通这些通感研究最为重要的宗旨和层面。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是人们在发展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在当代,发展意识包括全球意识、极限意识、代价意识、时空意识和人本意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近代理性精神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宗教禁欲主义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以人权对抗神权时萌芽的。随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理性精神也在逐渐地从自发走向自觉。但它从产生时起就具有自身的悖论:第一,它是伴随着人性的发现而产生,因而就不可避免和人的自然情欲相连;第二,它表现出了对于知识的过分信赖,进而演化成技术理性统治一切、抹杀了人的完整统一性;第三,它带来了个性主体的过分膨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提出与公民理念相对应的"非公民"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非公民"包括臣民与惰民,同时"非公民"意识包括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惰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从属于臣民意识,但又有别于臣民意识。无论臣民意识还是惰民意识都是"非公民"意识,都应升华为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