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尹遗说考——兼论关尹学说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有学者认为,关尹学说即以"太一"为核心.随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出土,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失传千余载的关尹学说.本文辑先秦文献中的关尹遗说,较之<太一生水>,认为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将<太一生水>作为关尹学说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2.
《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东栓 《齐鲁学刊》2001,26(4):72-79
“太一生水”的宇宙化生图式是一个既有类分又有互渗交合性的图式。图式分为“反辅”和“相辅”两个化生层次,在寻找到宇宙的绝对起点后,则主要运用了类比互渗的思维建立起结构与化生机制,是在扬弃宗教巫术文化的世界观和吸纳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更具理性化、哲学化的宇宙化生图式,对道家哲学和宇宙论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哲学精神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时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位 ,而西方哲学的本体则往往是实辞。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观念的形态根源于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规定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趋向于“虚位”的观念和理道规律系统的观念 ,同时也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哲学本体的生存论的反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存在着不同的文学史观念 ,但大多强调了“文学”而忽视了“史”的意义。探讨“文学史”的构成 ,可以从 2 0世纪“社会史”学科的“整体史”观念得到启发 ,构建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史观念。它以雅俗互动为关键性突破口 ,以整合为基本方法 ,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 ,由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和双向共生的交互运动共同构成文学史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贾海燕 《江汉论坛》2007,(11):104-108
《太一生水》整篇结构是缜密的,前后并不是不相干的两部分.该文前半部分是用宇宙生成论概述"静以养生"、"动以养生"两种养生派别的哲学理论,后半部分是分述这两种养生派别所致的相同结果--"身长"或"身不伤".该篇还体现了先秦时期不同养生派别的相同的"天人相和"的观念:"太一生水"对应到人的生成是元气生人,"太一"与"水"的互根互化关系对应的人的生成就是"元气"与"血"的互根互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整体上看,金观涛、刘青峰两位教授所著的<观念史研究>一书体现的作为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观念史方法论与剑桥学派的英美观念史研究方法和海德堡学派的德国概念史研究方法均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更类似于后者.这种方法论倾向预示着汉语概念史的可能性路径.而只有真正理解国外概念史研究方法并具备自身方法论的自觉,才能铸就汉语概念史的范式.所以,汉语概念史研究才刚刚开始,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文明"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源于中世纪宫廷社会的"宫廷礼仪",经文艺复兴时期的"礼貌",最终于18世纪中叶出现"文明"这一名词,到19世纪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涵的"文明"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诩为"文明"群体的"自我"与被贬低为"野蛮"群体的"他者"之间的互动,欧洲人对"文明"的认知及自我"文明"的认同得到强化,并将"文明的阶梯"的空间序列时间化,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文明"概念被建构起来.同时,"文明"观念由欧洲上层社会的自我意识,发展成为欧洲人表述自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最终随着欧洲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具有现代性、普世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在文明轴心时期对"教育"的理解有较大差异:中国的先哲试图从超验的"天道"出发,阐发教育的要旨即修"人道";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则从绝对的理性出发引申出教育的内涵是通过思辨求得对理性的认识。这种区别为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发展埋下伏笔。反思文明轴心时期的教育观念,可以使人们走向更高的文化自觉和观念宽容、对教育发展的更加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是对正在生成中的人类文明新秩序的承载,对新历史理性精神的承诺。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实践变革进程,始终受制于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思想逻辑。作为对此种文化宿命的超越性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改革实践,一代中国人秉承新"中华性"的文化期望和观念预设,基于权利政治、公益政治以及人本政治的治理与善治理念,循着合法性论证与主体认同之"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的自主轨迹,始终致力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之内在公共性特质,旨在实现普适意义上的国民普遍福祉,表现出力图超越狭隘的"发展主义"模式,重建新历史理性,自主探寻能够引领中华民族朝向公正、民主、和谐、共享之自由公义社会前行的文明进步新路的恢弘气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哲学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哲学研究从体系本位逐渐走向实践本位,哲学教育开始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哲学研究的当下关注,凸显了现实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其中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与融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中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中现实关注与应用研究的兴起,美学与宗教学研究中审美取向与超越情怀的提升等.未来的哲学发展,可期望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从学科的分化走向整合,并结合实际进行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经典诠释,自然会想到传统的训诂学.文字、音韵、训诂是我国经学时代的主要治学工具,依附于经学而又支撑着经学,构成了古典知识系统的重要基础.训诂以释义为主,兼及音形,有所谓义训、声训和形训的分法;但就解释语义而言,通其义则为训诂之本.通顺文意必然涉及语言的扩张性和文本的诠释性,这就和西方的诠释学,特别是其古典形态的释义学发生了比较的联想.训诂可以说即是一种诠释,但训诂学并非即是诠释学;训诂和诠释有关联,但训诂学不一定必为诠释学.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虽然阿尔法狗等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进展远远超出了自动化时代我们对机器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想象,但是当今的人工智能还没有任何智能,对强人工智能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不过,对强人工智能的反思,仍然可以促进我们对一些人类根本问题——比如何为智能、何为人——的探讨。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现在对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和毁灭人类的担心,可能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但是以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理解来养育类人之存在,也有其问题。在应对现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战上,我们应该加强的,恰恰不是创造性教育,而是以死记硬背、以习题和考试为训练方式的基础和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强化经济不平等,对此的解决,可能也要通过加强精英的责任和贤能在政治中的决策角色来解决,而这恰恰是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以提供启示和借鉴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引领、主导作用 ,充分认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科隆)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彻底完成”,[1](  相似文献   

17.
郑臣 《兰州学刊》2007,(6):17-2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东亚哲学部分包含了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武士道以及当前颇受关注的环境哲学与公共哲学等问题,教育部分主要集中于民办教育与日语教学,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在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关于道的哲学形上学 ,但《老子》的形上思维并非横空出世。不仅是《老子》的道所作出的形上形下之分与《周易》有着思想史上的传承 ,而且《老子》道的字源特征及其注重天地人事形上形下贯通等思想 ,都深深地扎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时代话题所构成的形上语境。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西古代哲学中“和谐”的相关要素有所界定的基础上.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结合目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哲学智慧再利用,以及管理、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几大重要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要秉承有利于继承的目标去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坚持“中西合璧,批判继承”的核心原则,阐述继承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智慧具体路径,对当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