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2.
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然亲情为基础。在中国社会,孝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之一,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予以特别关注,从“奉养”、“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爱”多层面全新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孝伦理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儒家“孝文化”的科学内涵,对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价值。孝为人伦之首,百行之原;孝为齐家之宝,处世之本;孝为治国之道,和谐之基。孝的内涵表现为孝养、孝敬和孝谏。从现代意义上讲,孝的首要内容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其次是忠于事业和职业;再次是忠于家庭和他人。可谓是大孝孝国家,中孝孝事业,小孝孝父母。当代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华民族所具有丰富的孝的思想资源,对于当代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孝的家庭美德教育,对于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诤 《社区》2005,(20):1-1
“居家养老”,是本期杂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这是近年来在老年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首先,我们可能需要分辨“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什么区别?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老年赡养模式,是以“孝文化”为伦理基础,多数以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共同居住方式,在扩大家庭中“反哺式”地实现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亲情抚慰。但是,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冲击几乎是摧毁性的。譬如,孝文化中倡导的“父母在,不远游”与市场化的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不相容的,当代社会中种种工作压力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也没有个人的幸福。孝敬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是维系家庭亲情的纽带,没有孝敬的家庭就不成其为家庭。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古文字“老”、“考”与“孝”的含义相同,都表示了后代对父母及祖先的赡养、热爱与尊敬。秦汉之际的《孝经》就是一部关于封建孝道的经典论著,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大都有关于孝道的记载。什么是孝?《尔雅》的解释是“善事父母”;《孝经》里这样论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还提出“孝子之事也,居则致…  相似文献   

6.
检察文化只有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孝文化是淄博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种,淄博检察文化建设应当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道德支持。但是传统孝文化具有两面性:精髓与糟粕共存,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包括善事父母、做人之本、博爱为民、忠诚国家等,这与检察文化的内涵或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在从传统孝文化精髓汲取营养过程中,应当警惕传统孝文化的糟粕包括治国之术、愚忠愚孝、麻痹意识等对检察文化的污染。而且“孝”的形成机制对于检察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大学生的孝观念体现自律性;能理性地把握敬亲与自尊;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提出了更有时代特征的孝观点;以自强不息取代继志述事;淡化传统孝道的"事死";由孝敬自己的父母衍生到关爱社会和他人、守法、自律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今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星”可谓多矣。最近在天津开展的评选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孝星”活动,独具一格,值得称道。 正式为“孝星”命名的是天津市汉沽区。经过层层推荐,最后从20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的“十大孝星”,个个事迹感人。 “孝星”,顾名思义,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孝”字。如被评为“十大孝星”之首的汉沽盐场职工韩士和,20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力侍候家中的奶奶、岳父母和孤寡姑母四位老人,吃苦受累,无怨无悔。在岳父病重住院的半年中,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常常衣不解带,从不嫌脏怕累。周围的人们慨叹:“这个女婿比亲儿子还强!”其他的“孝星”也各有一部动人的故事,都离不开“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共同特点,为人们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9.
陈延斌史经伟在《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一1、5,部分,“父道”和“子道”是其基本内容。“孝”是为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成为支配子女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评价其德行的根本标准,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包括以养事亲、以顺悦亲、以功显亲、以义谏亲、以祭念亲、以嗣继亲六个方面的内容;从父辈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以慈为主要内容的为父之道可概括为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端蒙重教。这种以孝、慈为中心的传统父子之道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对我国当代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传统父子之道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其次,可以起到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再次,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使得“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从而还对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由于限定在特定的君臣伦常中理解“忠”,不顾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特殊意义而否定“孝”,因而儒家的“忠”、“孝”观念受诟病颇多。孔子说“礼有损益”,如果在损益的原则下重新诠释忠孝观念,用“尽己之谓忠”并从“敬”的角度来解读“忠”,用“亲亲之仁”的人性观来看待“孝”,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面对孝文化的困难,那么,建立在新的内涵基础上的忠孝或可两全。  相似文献   

11.
孝与现代家庭伦理张一夫每个人都为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而感到幸福。而幸福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现代家庭伦理是对传统家庭伦理批判继承基础上的演进与发展。在中国传统封建家庭所滋生出的一切伦理道德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大传统下 ,家庭成为了农民伦理秩序的核心。家庭成员关系 (即人伦角色关系 )的主轴表现为“父子轴”的家庭观念 ,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父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于是出现了统治者以“孝”立国 ,而百姓以“孝”立家和立身。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观也就围绕着“孝”的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孝”的基础性含义是指敬、养父母,它对当代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养老、尊老有激活意义。“孝”的展开即是家庭伦理,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敬妇听”去规范家庭成员各自的行为,有利于发展当代家庭文明。“孝”也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范畴,它为当代由家庭稳定而推动社会稳定,提供了一种可资利用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养老模式。要使现代家庭继续承担起传统社会的养老重任,必须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推动其现代转化,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鉴于自近代以来,孝文化往往与"三纲五常"联系在一起不断受到批判和误解,所以应该从内涵丰富的传统孝文化中剥离出孝养思想这个合理内核,赋予其时代意义,构建以"新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新孝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民谣作为民众评价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诱导着“孝”的实施.它以诙谐讽喻的方式记录着双向“反馈”模式中单向错位的孝道观;以平易幽默的形式诱导着积极向善的“孝”.新民谣对“孝”的诱导是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自然本能的不足,以亲子双方的精神需要和子女的自力要求发生作用.在当代工商社会中,对“孝”的诱导可以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在和睦家庭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孝德教育、法律监督等方面着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