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提醒我们,殖民主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统治,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操控,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殖民性。不过,受欧洲高雅理论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民族主义。而殖民地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性批判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回到后殖民主义所避免的民族主义立场。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有效的联合,她们的努力无疑也是反对双重话语霸权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韩国,基督教是作为西学被传入的,它对韩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既起到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作用,也起到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以及教育注入与普及的媒介作用,从中也流露出要征服异教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本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赛珍珠的作品来探讨她的宗教观。赛珍珠同时深受基督教和中国宗教价值观的影响,反对殖民主义和传教士的文化霸权,认同中国宗教,在作品中探讨东西方宗教的冲突和融合,主张建立一个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彼此平等、尊重和沟通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决权原则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它在初期是针对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也适应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自决权作为世界上各个被压迫国家的民族和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同时在反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后,一系列国际法原则对殖民主义时期起重要作用的民族自决权原则进行了一些新的明确规定,即国家主权大于民族自决权,由此触发了西方少数代表人物的反对。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一些西方大国借全球化这一机会,凭借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用来达到使其他国家"西方化"的目的.文化殖民主义在其本质上有着消极和积极的双重性.面对全球化形式下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要借鉴马克思殖民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文化殖民主义的本质,进行文化平等交流,追求文化模式及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文化发展的自由化与非政治化,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时刻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8.
近代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入侵总是与文化推广相得益彰。因此,在研究和了解东方文化与宗教时,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态度,这使得早期的西方佛教研究成为殖民主义的副产品;同时,西方的侵略扩张也刺激了亚洲佛教的发展与变革;而佛教的复兴运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地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西方的殖民扩张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始于19世纪中后叶的亚洲移民潮。亚洲移民在宗主国形成的文化群落,极大地改变了佛教信仰的地理分布。随着殖民主义的终结,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已初见成效。自此,佛教西传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西方对东方进行的从经济到文化的控制和支配,激发了主要以具有东方血统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后殖民理论家从意识形态、两性平权、劳动价值和民族特性的角度对殖民主义及后殖民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后殖民主义理论揭露了西方殖民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对第三世界女性的妖魔化塑造,反思后殖民地国家人民惯于作宗主国的附属而缺少身份意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平等对话,以杂糅策略解构殖民者的霸权意识。呼吁人们重新建构对当今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批判视角,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多维度地审视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共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运用“阶级”和“经济结构”的分析视角,剖析了西方文化霸权的根源、本质及其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流变态势,揭示出西方文化霸权的历史性以及霸权结构中西方文化霸权与政治、经济霸权的关联性,揭露了在西方与非西方的的关系结构中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性。具有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双重视野和关注点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显示出其双重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直面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半叶 ,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在全球基本结束。同时 ,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悄然兴起 ,理论界称之为后殖民主义。放眼新时期文论 ,我们对西方大量的引进和借鉴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文艺理论、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繁荣。这种引进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却导致了以欧美为文化中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危机。这种现象确实应当引起文艺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然而 ,我们不能囿于后殖民主义理论 ,在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上裹足不前 ,我们应该以一种跨文化的开放式姿态 ,直面后殖民主义 ,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化 ,促进其与世界文论的接轨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人在使用这个概念。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的政治内涵,是指代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现存国际关系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尴尬处境。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讲,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现存国际政治关系的现实。其政治内涵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种种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比的长篇小说《草原蚁丘》被《今日美国》描述为"将为世人铭记。这幅社会变迁的图景挟裹着预言般的力量,击打我们的心灵。"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自我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殖民对西非的影响。东西两种文化间的从属/支配关系内化为受殖者的自我意识,他们物化穷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进而在此意识形态作用之下进行自我殖民,模仿西方殖民者对本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  相似文献   

15.
关于老舍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之研究,近来有学者以独到的立场和眼光重新解读,揭示了老舍童话背后的“后殖民”社会文化意涵,但也有颇多偏执的误读之处:《小坡的生日》并不属于“后殖民”文本,而仅是一个中国人借助异域经验的过客式“反殖民主义”文本,其中暗含的“东方主义”姿态与反“东方主义”思想是同时并存的,小说评论所谓新加坡“本土意识”唯一性的说法明显有过度阐释之嫌,而所谓大中华“文化殖民”心态在文本中肆扬的估断也极为偏颇,因而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翻译之文化转向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将翻译研究置身于文化语境加以研究,跳出单纯的语言层面的微观研究,将有助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的翻译活动发挥更强大的沟通交流功能。在文化学派已是西方翻译理论主流学派的今天,本文以后殖民翻译学派为例,分析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对于中国翻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也期望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及其多样性的探讨,对目前中国译界有争议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设"课题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末,后殖民文化以其不可违逆的强势在中国文化的前沿登陆.大众伦理出现混乱状态,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世纪末七十年代生女作家的另类写作,以时代赋予的特质回应了历史,在文本中袒露了女性无理性的欲望.卫慧、棉棉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位,她们以前卫的躯体、前卫的消费、前卫的叙述构筑了世纪末文坛最惹眼的风景,这道风景被窥破之后,袒露的是她们在后殖民文化心态驱使下的欲望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