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原,生于中国辽宁锦州,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是中国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事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此后陆续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等作品组成“西藏系列”。马原的小说创作引起中国当代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也使他本人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牛鬼蛇神》是马原的近作。在西藏叙事的基础上,小说关于海南的叙事拓展了小说的表意空间,深化了神秘主题意义并试图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与马原早期写作比较,该小说写作延续了先锋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后期变化的趋势,即回到“故事”,具有一定回归写实倾向。浓厚的自传色彩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其虽然表现出作者试图超越前期形式写作的倾向和努力,但小说内容仍是对其以往作品的大量拼接和重复组合,具有浓厚的形式色彩,小说主题并无更深刻的开掘和新意。这表明作家依然难以摆脱对形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马原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显示出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的解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冈底斯的诱惑》中采用了"不在场"的叙述方式,通过虚构、混乱、感觉缺失等语言技巧,表达马原竭力走进西藏却又不能理解西藏的焦灼,彰显了马原式的先锋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骆驼祥子》写作发表于哪一年?近来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老舍作品研究资料,把《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写作和发表的年月确定在一九三五年与一九三七年,而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于一九三六年写作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马原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是其患病后的作品,具有准自叙传的色彩,从"文革"一直写到2011年,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他以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进行创作,将其与病魔搏斗后的生命感悟融入了作品,病的背后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至少是对生命的珍惜。作品在展现大元的人生历程中,其实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马原想把作品写成哲学小说的努力,应该说不很成功。  相似文献   

7.
当代台湾杰出剧作家姚一苇曹明在现代台湾剧作家中,年龄最大而作品较多的要算是姚一苇了,他是一位写作勤奋、思想深沉的剧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戏剧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他的学术著作也相当丰富,可称得上是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他从1963年发表《来自凤凰镇的人》到1...  相似文献   

8.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原是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失衡的,即学者们大多只看到了马原小说中形式因素的变革,而对其思想意义的阐释一直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充分,即使有的论者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对它的阐释也是有缺陷的。本文试图通过辨析以往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找出马原小说思想意义的确切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小说界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探索思潮。一股思潮以李晓、刘索拉、莫言、马原、残雪等人为代表,一股思潮以阿城,贾平凹、郑万隆、韩少功等人为代表。前者我们一般称之为“现代派小说”,他们更多的是横向的借鉴;后者我们称之为“寻根派小说”,他们更多的是纵向的继承。 这两股思潮在当时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们的作品曾在文学界内部引起过一阵又一阵的骚动。有些评论家还有“阿城年”,“莫言年”的提法,虽有些戏谑的味道,但这些作家的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霍桑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他对人性、宗教和人生的睿智思考在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反应,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自1850年问世以来,《红字》一直备受各大评论家的推崇,相关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主要涉及小说中人物性格、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女性主义等。本文试图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对《红...  相似文献   

12.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1年,还珠楼主创作和出版了一批武侠小说。关于此时的写作立场,他发表了《从新写起》等表态性文字,显现出他对时代精神主动学习与积极靠拢的姿态。他此时期的作品如《力》《独手丐》等小说,通过特别的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尝试对新时代的价值观进行较为充分的文学表现。然而,作为类型小说,他的这些作品无法摆脱固有的写作模式。当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时,他能够获得较大的写作空间;当环境逐步变得紧张时,他作为武侠小说代表作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批评和否定。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的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从新写起"的价值与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国涛先生的写作有着明显的时段性:鲁迅研究前后六七年时间,出了两本书;1989年之前又完成了一本二十万字的小说文体研究论文;1989年后,先生59岁,开始写小说,长中短篇八十多万字。这段时间的辛苦劳作损害了先生原本就一般的身体,于是在两次住院之后,先生“脑子里什么也没有了”。再下来,先生专事形制短小的随笔写作,古稀之年又卓然成华章。  相似文献   

17.
马原在文本形式上的超验性,表现在元小说的叙事技巧、第二人称叙事等,评论界将之称为马原叙事圈套。从马原西藏系列小说超验性文本形式下的内容入手,可将其划分为藏文明的入侵者、自由虔诚的守护者、和谐的文化共存状态三个内容层面,由此可以分析马原西藏系列小说内容上的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一位新文学的巨匠,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是创造社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九二一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同年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问世,到一九三五年最后一部小说《出奔》发表,他先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20.
叶紫(1912—1939)是一个创作生活十分短暂的作家。从1933年他开始在《无名文艺》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丰收》算起,到1939年病逝止,也不过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从他的小说写作的具体时间来考察,则又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1933—1936这三、四年的时间内进行的。他留下的作品一共只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以及病逝前未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叶紫的作品显然还留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痕迹,有时在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在他的创作生涯还没有到达成熟期,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