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玮 《社区》2010,(34):60-63
作为商人,陈光标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但陈光标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不是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而是他常年坚持的“慈善”之路。他高调、张扬,以最特别的方式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被指“作秀”时,他的回答理直气壮:希望有成百上千个“陈光标”站出来,像我一样拿真金白银“作秀”。陈光标捐赠很“高调”,其捐赠款物数量之大、频率之高十分惊人!  相似文献   

2.
小米是我不能输的一件事,我无数次想过怎么输,但要真是输了,我这辈子就踏实了。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改龙”之说引发的辩论,分析了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概念。对于是否“改龙”这一学术命题的结论是:这两个概念虽非对等。但并不妨碍大多数西方人对于中国龙的认知,“龙”的英译“dragon”毋须更改;修正乃至废弃龙的形象则更属削足适履之举,指出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必要的跨文化知识积累和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微云 《华人时刊》2008,(8):24-27
现代汉语词典对"赊"的解释是: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卖方延期收款。这种交易方式古已有之。然而在诚信缺失、尔虞我诈的现代商场,一个农村来的女子靠"赊"这种方式,打拼出千万身家,你相信吗?张晓莉,这个24年前走下进京列车时,兜里仅剩3.4元钱的河南女子,经过多年的打拼,现在已成了三家公司的总经理,身家上千万元。笔者请教她成功的秘诀,她笑着只说了一个字:"赊!"  相似文献   

5.
龙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龙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不可更改,“弃龙”并不可行。“人龙”是中国龙的本质,是中国龙文化的最高境界,弘扬中国“人龙”精神,赋之以新的文化元素,创制中国龙之新形象,实乃有力回击“弃龙”之文化思潮、保护民族精神遗产和创新中国龙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齐鲁 《华人时刊》2006,(7):38-41
经常到外地出差、旅游的朋友,当您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想不想找一个比酒店便宜、比招待所温馨安全、比亲戚朋友家更舒适浪漫的地方住? 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童话屋”?青岛美眉朱莉就能为您搞定这一切。  相似文献   

7.
从最初的激情四射到如今的谋定后动,伴随着创业的发展,孔令博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成熟。  相似文献   

8.
9年前,林成第一次来天津,和众多初次来津的观光客一样,“天津看上去灰灰的。”令他没想到的是,两年以后,自己却会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然后毕业、创业、结婚……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的视角看“龙”的解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的解码过程中,按源语言文化的码本编码的信息,被译者分析处理后,再根据目的语文化的码本进行转换和表达,以达到跨文化社会交际目的。由于文化差异或空缺,误读常常发生于解码过程,龙的解码就是一个典型。从文化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龙和外国龙的内涵,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华铛 《中华魂》2000,(2):40-41
龙,这个深受崇敬和喜爱的神物,几千年来,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若问起龙的由来,或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却难以明确回答。因为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李振 《华人时刊》2015,(1):50-51
他11岁接触电脑,16岁成为CEO,18岁坐拥四家公司,并获得美国新闻集团创始人布拉德·格林斯潘投资入股。去年他24岁,首次入选福布斯全球30岁以内的30名创业企业家榜单。今年他再次入选"福布斯"中文版榜单,身家逾5.1亿元人民币,成了名副其实的"福布斯"青年。他就是山东机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瑞明。他的十年创业经历颇与IT巨人比尔·盖茨相似,被喻为中国式的"比尔·盖茨男孩"。  相似文献   

12.
陈廷一 《社区》2003,(21):55-56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0月23日深夜,一颗流星在冥冥长空中,划了个休止符,坠落天际。宋美龄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知名女士,在纽约长岛家中在睡眠中静静地停止了呼吸,终于走完了她跨越三个世纪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13.
曹燕华,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乒坛响当当的女将。从1981年到1985年的短短5年间,她获得7项世乒赛冠军,共摘得56枚国内外比赛金牌,被媒体誉为“乒坛女皇”。可以说,这样的辉煌在中国乒坛并不多见。而今,曹燕华依然活跃在中国乒坛,以她自己热爱的事业,默默地为祖国做着贡献。那么,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经历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以农为本,农业与降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古以来,求雨巫术便是农业巫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龙自古被认为能够兴云布雨,从而成为求雨巫术中的主角。"以龙求雨"巫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以龙形求雨、逼龙降雨。  相似文献   

15.
因为中国龙和dragon巨大的文化差异,目前翻译界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去龙化”。在后殖民语境下,这样的翻译并不利于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播,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出发,作者提出:第一,不必”去龙化”;第二,英汉词典增加中西方龙文化差异的阐释;第三,中国龙的翻译采用Chinese dragon。  相似文献   

16.
龙在中国为帝王象征。太平天国最初因宗教关系,曾斥龙为妖,但起义后便逐渐采纳以龙饰金玺、宫殿、朝冠和朝服,以示尊崇,晚期更普遍以龙为饰。龙从被贬斥到受尊崇的变化,是太平天国信仰对中国传统的回归及其王权演变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古文中的"习"和"行"二字都有做、实践之意,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关于"习"、"行"的思想从教学思想上体现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德育思想的"习"、"行"则蕴含着言行一致的德育原则。反思现在,这些宝贵的教育精髓对现代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艺学发表高见,并以此为"唐风汉韵"再献上几份"锦绣斑斓"。当代文艺学已经不满足于"李白杜甫司马长卷",但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我们所重构的礼义春秋能够和世界接轨。"重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不但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走为麒麟飞为鸾"的自由心态,而且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秋风谬掌花柄权"的机制和氛围。古代长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气候正在召唤着更多的辉煌。从思想构筑上说,纯粹的传统的中国的文艺学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说文艺是距离潜意识最近的意识形态,那这种潜意识的通俗化说法就是魂魄。重塑文艺学魂魄的途径之一是用"究天人之际于文本"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审美历练,用"通古今之变于语根"的方法来深化我们生命的意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中还有许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见,我们期望以此"沧海之一粟"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20.
古■字本作蟠螭之形(盘蜷成圆形或C形),据此我们还可以在考古实物中,系联到许多商周乃至史前的■形纹饰图案和佩玉造型。■形玉一般是供主人生前佩带,直至伴随主人死后下葬。远古以来,华夏之龙那兽类的四肢,蟒蛇类蜿蜒曲折的长躯(一般作S形或弓形),鹰类的爪子等部位都与■的造型有明显不同。■的神性在于使人逢凶化吉,龙的神性主要在于兴云作雨。继1987年发现濮阳蚌塑龙之后,近年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史前的阜新查海龙形堆石图案、黄梅白湖焦墩的卵石摆塑龙等重要遗物,新发现的鲁山二龙岗地画土龙,乃是商汤时代招雨风习的沿承和发展,可谓历代修造土龙遗风的一则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