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在社会道德变化的积极作用是:大众传媒的道德理念优化了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其道德权利意识提升了人在道德行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良好德性提供了社会道德变革中的新观念;其解决道德冲突方式的创新为社会道德变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方式.大众传媒对社会道德的消极影响是:信息的泛滥与缺失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迷失;道德多元化导致了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虚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冷漠,削弱了现实的道德关系;虚拟世界的反道德现象不断冲击着现实的道德生活;对大众传媒的癌恋和错误利用导了致现实道德矛盾的增多.  相似文献   

3.
道德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不容回避的现象。以一般信任度作为中介联结社会成员道德态度和道德实践的模型,可以解释个体或社会群体之间的道德差异。通过对道德态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一般信任度对道德态度具有显著影响,但不能解释阶层在道德态度上的差异;相比于其他阶层成员,管理专业人员阶层更愿意帮助陌生人,但同时对社会总体道德状况更不满意。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在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上的分化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1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是社会道德状况的一种明显标志,又对社会道德生活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社会正常道德秩序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德评价的积极作用;而社会道德秩序的紊乱,往往与道德评价的混乱和无力有直接的关系.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生活新秩序,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对道德评价及其标准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秩序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地感受到了社会道德秩序的非良性运行对社会生活的冲击,理论工作者们也为此而困感,提出了矫正社会道德状况的种种策略和措施。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许多伦理学工作者依然把对社会现实道德状况的研究局限在社会风气的范围内,通常用社会风气这个概念来表述社会道德状况。风气是比道德低一层次的概念,用社会风气状写社会道德状况,是把道德和道德研究降低到风尚和风尚研究的水平。把道德问题纳入社会秩序的范畴,用社会学方法,从秩序的角度研究道德问题,将会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把对现实道德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浅析企业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危害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 ,企业存在许多道德失范行为 ,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了社会效率、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探讨企业道德失范行为的经济体制原因和文化传统原因 ,有助于对企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丹通过公正与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推动了政府善治、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大幅度提升了国民幸福水平。因此,我们要重新思考和定位GDP和GNH的辩证关系,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制定提供基础;充分发挥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强化对各项政策和制度的道德设计和道德审查,为实现国民幸福提供制度保证;突出政府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维护国民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良好社会环境;以社会道德价值导向促进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德法并举的社会控制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施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首选的治国方略。然而,人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却又弱化了道德对社会的引导调节作用。加之,新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未充分建立起来,使得道德对社会的引导调节功能弱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德法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期在当前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强化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加速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道德生活出现了道德底限的缺失,这最终导致道德在规范人类行为过程中的疲乏无力,引发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现代伦理学要澄清人们的道德困惑、解除社会的道德危机,就首先必须从社会道德的整体着眼,在现实中寻求道德底限。道德底限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层面,由道德心理底限和道德规范底限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