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6年始,不知何因,我的腹部胀得像皮球一样,疼痛难忍。4年来,我不停地求医问药,吃药无数,但腹部的“气”从没消过,苦不堪言。请问,我的病该怎么治?  相似文献   

2.
郭静 《家庭科技》2010,(1):47-47
2002年,我看上一套临街商业房,与房主签订了一份50年的租赁合同。现在我不想租了,听说租赁合同不能超过20年,否则合同无效。请问.我能否以此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3.
我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除了读大学的四年就再也没有长时间地离开过徽州。在二十岁那年我才每次以画画人的眼光看家乡,当时我读大一,学校安排写生课,地点是黟县宏村,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拿着画笔画对徽州时,是束手无策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好多年,但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停止过去徽州版图上行走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 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一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转眼,我已人到老年。回首六十余年的人生历程,我却惊喜的发现这一路走来,家乡也伴随着我的脚步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一名退休教育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及农村教育飞速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时光老人的脚步是那样无可阻挡,摹然回首,当初我进入《江汉论坛》编辑部工作,距今已有18个年头了。从1980年我30岁到《江汉论坛》担任历史编辑,到1985年35岁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文献所攻读博士学位,离开编辑部,有5年的光阴专职从事编辑工作。这5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编辑部是我成长的摇篮。楚文化研究,我从这里起步,攻读博士学位,我从这里启航。往事历历,令人感慨万千。1980年初,正值国家在粉碎“四人帮”后,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百废待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向社会公开招考科研人员,我跃跃欲试,想成为专职科研人员。为…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深陷在集体无意识里,似乎没有多少人“顾及”一个叫顾准的人。2005年7月1日,是杰出的思想家顾准诞辰90周年。这一天,我翻遍了我家所订阅的十多份“主流”报纸,找不到顾准两个字。我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写点文字,纪念顾准;我已说过,我心获救。可是以我这样的千字文,称之为“顾准九十年祭”,该不是我的不幸吧?!  相似文献   

8.
我于1989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东湖中学任教,至今已有25年,大多时候都是身兼班主任。像许多一线中小学教师一样,走上热爱的教师岗位以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工作。面对种种荣誉,我常常心怀感恩,尽管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难免经历艰辛和苦痛,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一直支撑着我,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我结婚5年了,没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但一直都没怀孕。家人都很担心,一直催我去做检查。请问,我要做哪些检查?  相似文献   

10.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3,34(1):15-25
2011年我的工作岗位有了变动,1月5日我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故宫学研究所所长.在既无基础又元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具有拓荒意义的第一年工作。在研究所专职做研究,与我的秉性兴趣契合,但毕竟研究所与我以往的工作性质不同。而担任所长职务,就不能只按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事.而要考虑研究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与妻子结婚后,感情不和,经常吵架。2008年3月的一天,我在单位和同事吵架,心里不高兴.喝了点酒,回家后妻子对我破口大骂,于是我失手打伤了妻子.经鉴定构成轻伤。后来妻子决定和我离婚.而且向我提出了刑事自诉。法院传唤后我没有到庭,于是办案的法官签发了拘传证,一名法警将我拘传到法院,关在候审室里,第二天才讯问。请问,这样的拘传程序合法吗?  相似文献   

12.
谢教授,我们相识相交已近20年,应该无话不说,可谈得深一些。关于您的学术道路,我略有所知,但不够全面,能否系统地谈谈您是如何步入学术殿堂的?可以。1966年我高中毕业时遇上十年动乱,所以没有能上大学,而是去了北大荒务农。1978年我像不少“同等学历”者一样考上了研究生,应该说是托了改革的福,很幸运。当然回想起来如果先上大学本科,也许更好一些。我进吉林大学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当年我还参加了大学本科的考试,被一所名牌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录取,一时非常兴奋,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吉大。一则我失去了十年时间,觉得直接…  相似文献   

13.
一、我的遗憾 我总是感慨:自己与罗荣渠先生没有缘分,或者说有一点缘分,但远远不够。 22年前,即1985年,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我报考的是北大历史学系欧美史专业美国史方向。因导师齐文颖教授到牛津访学.故招生事宜由罗荣渠教授代办。罗老师那一年招的是拉美史方向,曾一度想把我转到拉美史,而且来复试了。  相似文献   

14.
我母亲去世3年后父亲再婚.当时我已年满18岁并已外出打工,完全能自食其力。我妹妹12岁。还在上小学,且随父亲和继母共同生活。我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继母在家种田和操持家务.他们3人共同生活了5年。妹妹中专毕业后也已外出打工。2004年,继母与父亲关系不和离婚,父亲给了继母一次性经济扶助2万元。2009年元月,继母提出要我们兄妹尽赡养义务。请问,我们兄妹对继母有必要尽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江汉论坛》创刊四十周年。我的哲学生涯几乎是和《江汉论坛》同步的,和《江汉论坛》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1958年我从学工转到习文,读到创刊的《理论战线》。196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武汉,毕业论文就是在《江汉学报》上发表的。这是我的处女作。自此以后,我先后在上面发表过七篇文稿。《江汉论坛》成为我发表作品最多的刊物。也就是说,我得益于它是最多的。因此,我总是怀着感激之情面对《江汉论坛》,它是我的又一个读研究生的学校,编辑同志是我不倦的老师。记得1962年在武昌饭店开社联大会,把稿件交给编辑时…  相似文献   

16.
母亲打来电话。说修建高速路占用土地的赔偿款下来了,15万多元。我有些奇怪,母亲像说别人家事儿似的,淡淡的语气,但我还是抑不住地兴奋。小时候,家里就靠几亩薄田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读大学那几年,地里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我一年的学费、书费,那日子的紧巴,不用想也能感受得到。这下好了,父母成有钱人了!我说:“好啊,现在没地种了,你们就四处走走,想吃就吃,想穿就穿,别节省。”  相似文献   

17.
让别人说话     
美国著名的解惑专栏作家蓝德丝曾经说过:“当了36年的专栏作家,我深深了解,许多人写信给我,其实不是要我的建议。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聆听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李剑鸣 《云梦学刊》2011,(3):F0002-F0002
我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机会为本书写这样一篇“修订版前言”。几年以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本书出版后带给我的主要是遗憾;因为时间紧迫,加上研究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邓晓芒 《云梦学刊》2007,28(6):157-158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年。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幸运者们都忘不了那些阳光明媚而又紧张热闹的日子,那几年,有一大批凭借自学而具备了“同等学力”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相继步人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殿堂。我本人是在1977报考大学无望(因超过湖南省规定的25岁报考年龄限制)之后,才在1978年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生的,当时填报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于报考这一方向,我是有充分的自信心的,因为整整10年间,我一直都在埋头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阅读和思考,对最重要的几本书都反复阅读过五、六遍,并做过详细的笔记和眉批,另外还为了读懂马克思的书而广泛涉猎和研读了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我自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历程已经了如指掌,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得倒我。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使我功亏一篑的仍然是那跟随了我20年的家庭“政治问题”,即“摘帽右派”。尽管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从北京来长沙的外调人员从我父母单位调去的政审材料却写得极其险恶,大有要将我们家世世代代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势头。不但如此,而且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决定不予录取之后,还将我的材料扣住,一直没有转给我所填报的第二志愿武汉大学哲学系,这些材料连同“不予录取”的通知书直到当年11月才寄到我的手中,那时各高校已经开学两个多月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我已经和我后来的恩师、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学术前辈陈修斋先生取得了联系,正在备考第二年的西方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考试。1979年,我父母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我也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全国最美丽的校园武汉大学,跟随陈老师和杨祖陶老师攻读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20.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这些人当中,总有一部分成为幸运者,虽然为数极少。而我,怀着成为法律职业者的梦想.在这条通往梦想的路上跋涉了整整八年之后.终于成为“中国第一考”的幸运者;就要开始新的职业生涯了。而我这八年的奋斗和历练.也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愿和我一样追逐梦想的人.来分享我的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