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岩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这些岩画都具有较鲜明的原始艺术的特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各氏族、部落的生殖崇拜、猎牧经济、文化娱乐、艺术实践、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岩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依据,同时也让我们认知了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展现了佛教乐舞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凉时期,儒学发达,佛教始盛。在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中,此时开凿了一些石窟。本文从这些早期石窟的始凿及其功能这一视角出发,对五凉时期的儒学与佛教状况进行了对比考察,认为五凉前期已经有了开凿石窟之事,但多为儒学学者所居,他们著书立说,聚徒授学,从事私学教育,规模可观。后来,随着官方儒学的进一步兴盛,民间私学逐渐从山区向都市转移,儒学遂离开深山,而佛教在五凉后期趁机占据了祁连山一带的石窟,开始了佛教石窟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民族识别功能、民族服饰与民间文化、民族服饰与民族心理几方面来阐述民族服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突厥族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关于突厥的先世与“狼生”的传说不无关系。《周书》卷50(突厥传》谓:“突厥者,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见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此故事将突厥起源追溯到始祖母(牝狼);其十男皆“外托妻孕”而姓,也就是以妻子氏族为姓。这些显然是突厥人对远古时代以母系计算血统世次的渺遥朦胧的回忆。突厥汗国的建立和突厥政权在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西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外来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变革历程,是受中国皇权政治的改造日益世俗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佛教依附皇权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主,受专制皇权所直接控制支配。其二,儒佛合一,佛教接受儒家统治思想的改造而成为皇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三,参与世俗政治,佛教表现出"辅助王化"、服务专制皇权的特殊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7.
阿艾石窟保存有十余条汉文题记 ,题记里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是研究唐代龟兹文化、佛教、社会生活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对题记从分布、分类、内容、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考证和辨识。通过考识 ,可以透视到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时期汉人在龟兹生活和中原大乘佛教西传西域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扩大、加深的结果,采取的是地缘渗透的方式。佛教融入古代中国社会,是因为佛教传入时的中国社会与佛教产生时的古印度社会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佛教弥补了儒教和道教的不足,三者实现了互补;是因为佛教主动进行调适,积极适应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7,2(3):40-52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裸体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学者所关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至今仍存在一些资料不确、论述偏颇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再讨论。本文着重从克孜尔石窟裸体形象的基本资料和造像的"表法"原则、功能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评述和商榷。  相似文献   

10.
巴蜀佛教及其雕刻艺术,在千禧年之前,就海外的学术界而言,不甚热衷,亦无大型力作。千禧年之后,日、欧、美不用言,就是台湾一地开始有专题式、论文式的研究报告。若查询台北国家图书馆的硕博士论文索引即知,目前至少已有十位以上的新世代莘莘学子投入巴蜀佛教雕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佛教利用通俗的艺术形式宣传教义,推动了变文的产生与发展,并影响到宋以后的通俗文学形式,同时也影响到唐宋文人艺术创作的通俗化意识以及宋以后文艺美学家对通俗化美学趣味与审美意识的肯定。佛教以及佛教艺术的世俗化与文学艺术的通俗化以及文人的审美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有本生、因缘、譬喻等内容,从壁画内容上分析,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在佛教实践中的反映.根据佛教"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划分,这些壁画内容都属于律藏系统,这些故事画绘在石窟中,起到强化戒律、静思禅定的作用.龟兹地区出土的有关戒律方面的经典,这与古代龟兹地区一向戒律严谨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与衣服有关的汉字数以百计,其中,有些字如“的”、“袜”、“踊”、“胜”、“婴”等,虽然看起来与服饰无关,但其某个义项却记录了古代服饰的风貌,为研究我国服饰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周王朝之后就已逐步摆脱了神治 ,自那时起 ,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有可信与可不信的自由 ,因此宗教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种压迫人的力量。这个不靠宗教力量管理政治的东方大国曾极大地鼓舞了“启蒙时代”的欧洲去摆脱神治。西方文化曾在中世纪的“宗教专政”下奄奄一息 ,如果没有一大批思想家与科学家以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文化的复兴 ,则没有今天欧洲的文明。因此 ,当我们正视宗教对世界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作用时 ,不能不为欧洲中世纪的千年沉睡而扼腕 ,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宗教在人类早期所起过的积极作用。一、汉民族早期鬼神信仰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服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服饰无论在质料、制作方法和染色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在服饰的质料上,我国古代经历了从草衣兽皮到纺织服饰的发展过程;在制作方法上,从用骨针简单缝制到纺织工具的发明应用,我国古代的服饰制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历史,它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心系民众的责任意识、改造世界的自强性格、不畏艰难的担当品质、不屈不挠的追求禀性、勇于牺牲的无私情怀、和合同心的共进品格"的精神内涵滋养下,团结奋进、执着进取、牺牲奉献,不断发展壮大、由富到强,并一步步迈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时,在十分注意它们千奇百怪的形制的同时,更要关注它们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形成一定的色觉共识。这便于研究人员对各少数民族服饰的颜色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除了强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外,还要结合新疆特点突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前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进行双语教学是有效途径,坚持“政治家办教育”是必然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分裂教育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9.
佛教智识并举,有着智识主义的理论特征。其通过对一种特殊“智慧”(般若智慧)的追求,提供一种对生命的认知方法、解读态度和拯救手段;通过对世俗知识的摒弃而达无上圣智。佛教智识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智慧体操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智识主义的人生。大乘佛教的出现,正是智识主义佛教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赵葆惠 《齐鲁学刊》2001,(3):132-138
1760年,清政府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后,为开发新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新疆建省前,伊犁将军为清政府在新疆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代表清政府总揽全疆各项军政事务。1885年新疆建省后,改革了军政体制,行省取代了军府制,实现了新疆与祖国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新疆的治理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屯田置牧、发展贸易、开矿设厂、筑路兴学、培养人才、巡边守土。以上一系列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制外敌入侵,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