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小伟 《中州学刊》2006,(3):246-248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集文学创作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未来。超文本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体式具有质的区别,而且也表现在寄生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创作势必改变传统文学的文本、形象等构成模式,也将导致其阅读方式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疼痛影响着很多人的健康与生活,最近有研究显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分享阅读法,可以缓解疼痛。分享阅读法是一种互动阅读体验,小团体聚集在一起阅读短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唤起生活的记忆。研究人员称,分享阅读法可能是比认知行为治疗(CBT)更有效的缓解慢性疼痛的方法。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阅读、文学和社会研  相似文献   

3.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意义研究的新发展.文学批评是阐释、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借鉴评价理论的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来分析文学作品.文章从理论阐释的角度阐明了在鉴赏英文文学作品时,读者如何应用评价理论进行价值判断,对同一作品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从而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养成独立思考、评价文学作品的良好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5.
《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每个单元的C部分大都属于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等。此外,还有少量的人物传记和信件。文学作品中,有些是文学名著,有的出自名家之手,这对于刚刚迈进或还没有涉足英语文学大门的学员来说,读懂这些作品无疑是比较因难的。现就《英语阅读教程》中的两篇作品──RipVanWinkle和TheTalkingFlowers谈一点阅读体会,希望能给学员一些启示。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文学。大家都接触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但什么是文学目前尚未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论。王…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 ,文学语言的表达 ,往往是不确定的 ,它不象逻辑语言那么严密周全 ,或不需要那么确定 ,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文学语言了。于是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常常读到一些表达模糊的语句或突然中断了的文字。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的这种模糊与不确定性 ,我们称之为文本空白与未定点。这种空白与未定点 ,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是存在着的 ,而且在现代派作家笔下又得到特别突出的强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们有必要对它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研究和探讨。根据人类的认知规律 ,我们把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刺激读者的反应划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  相似文献   

7.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通过将列维纳斯的“第三方”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或许可以调和阅读的伦理在“文本内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往往被人们仅仅当作某种静态的物质实体存在,而作为创作者艺术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成果,也只不过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对象化积淀而已。这中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方面的特征,就是把文学作品看成实实在在的独立自在。  相似文献   

9.
徐志祥 《江汉论坛》2002,3(10):87-89
影视文学剧本也是一种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其主要特征是画面感。画面感具有时空综合状态的具象性描绘,它是诸多造型因素的整体综合,并具有简洁、动感、情绪物等规定,这些都将对影视艺术家把握现实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在其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从分析一般性著作和文学作品的本文入手,着力探讨研究阅读活动中本文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理论,其革故鼎新之效用当与姚斯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相媲美,其理论基础当为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茵格尔顿的部分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2.
"读者反应理论"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理论依据是"输出体验(efferent transac-tion)"和"美的体验(aesthetic transaction)"。"读者反应理论"视觉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写读书日志的方式把自己和读本结合起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在日志里自如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学教学模式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视觉。  相似文献   

13.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地理学对人如何感知并塑造环境及空间的"地方的意义"的日渐关注。其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借助同期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关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叙述的比较,复原特定区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次,探索文学作品创作者的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征;最后,揭示隐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者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文化认知与思想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地方的意义"。这既有利于挖掘、关注文学作品隐喻的史料价值与"地方的意义",又对开阔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视野、扩大地理环境感知行为的主体范围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读者都能体验得到的,也是古今中外大多数批评家承认的事实。工作之余,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文学作品呢?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这种愉悦,不同于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追求往往是不甚自由的,而文学作品却为人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游  相似文献   

15.
从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在《语义学》(1981)中对语言意义的多种划分,我们可知语言的意义存在于方方面面,而文学作品由于受作家的成长背景、思想流派及写作技巧等诸因素的影响,其含义就更是复杂多样,难以把握。尽管如此,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并不是一种不着边际的纯客观或纯主观化的活动。《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学目的与讲授原则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通过对英美文学名著作品选段的学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学各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有较全面和深人的了解,逐步达到理解、欣赏与评价三个层次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指出理解与欣赏是必须达到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目今,很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津津乐道,但对普通文章则很少提到“鉴赏”二字。究其原因,是认为普通文章只有实用价值,并无审美价值。这显然是未经冷静思考而人云亦云的陋见。这种陋见存在于我们这个号称“文章大国”里,尤其存在于一些常搞阅读与写作的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的脑际,就下得不引起我们反思了。 普通文章有无鉴赏的价值?它同文学作品的鉴赏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摆在文章学研究者以及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对这一现实问题,一不能回避,二不能用文学鉴赏代替文章鉴赏来搪塞。  相似文献   

17.
文本与“寄生文本”马大康文学作品就如霍夫所说的是一个文本覆盖着另一个文本、意义层层相叠的“羊皮书”。读者打开一部书,阅读一首诗歌,他就同时打开了许许多多部书,同时面对着一系列的诗歌,因而阅读欣赏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的活动。读者不可能把自己死死捆绑...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语言解读与文学意义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伦生 《学术研究》2003,(2):117-120
文学作品意义的解读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一直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考察文学的有关方法理论的基础上指出 :文学作品意义的发生是一个经由个体阅读理解动态的组构过程 ,具体表现为语言经由群体经验意象向个体经验意象的互动转换。在当前个人化写作和阅读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背景下 ,必须探讨新途径 ,从整体类型意义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 ,关注这生动的解读组构过程及其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才能把握文学意义的真谛 ,既避免个体意义对群体意义的消解 ,又防止群体意义对个体意义的简单覆盖。  相似文献   

19.
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以及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总会有这样的语句跃入眼帘: 诚心诚意又保持距离,健身活血又非常礼仪……佐贺医生家,实在是非常日本.  相似文献   

20.
阐释是理解和解释,它最初来源于对宗教、经典的解释,后来扩展到包括整个文本解释的问题。阐释一方面体现对作品的深入和扩张;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作品读到的意思、理解的意思与作者写作时想通过它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误读和曲解的泛滥,突显了阐释的危险性。在文学作品欣赏和阅读中,释放危险就是要回到文本本身,以此恢复人们自己阅读和理解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