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晚明湘潭学者张燧,曾著有《千百年眼》、《经世挈要》等书,备受学界赞誉。尤其是《千百年眼》一书流传于日本,学界普遍认为是张燧晚年携带此书东渡日本。其实,仅是《千百年眼》传于日本,而张燧本人则未东渡日本。  相似文献   

2.
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燧和朱舜水一样,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寓居日本。《千百年眼》是一部学术札记。这部书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晚明多史论、少史考作品,此书亦考亦论;二是明代考据之书,多偏重经部、子部,显得博泛,而此书专论史部,且按时代顺序排列,比较专业化。就这两点而言,此书洵为晚明史学的杰作。它的发现,可以大大改写明代史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贵刊2001年第5期上复旦大学博士后钱茂伟先生的大作《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颇有见解,读了令人受益。不过,他在文中再三说到《千百年眼》一书“是一个新发现”,愚以为不甚妥当。盖此书虽然以前看到的人不多,却并非无人提及。例如,周作人在1939年就曾写过《千百年眼》一文,收入他的《书房一角》。当然,周氏当时已开始沦为汉奸,因此他的文章也就不为人所重。近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周作人文类编》十大卷,其中一卷被编者有意题为《千百年眼》。更可指出的是,张燧这部《千百年眼》早已收入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自民国元年《新教育方针》颁布,湖南宁乡人傅运森以国文编撰《东西洋史讲义》以来,中国世界史编撰体系的发展与建设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东西洋史讲义》结束了国人在国文和经史领域之外的诸多学科大半采用外人译本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学人在不同时域有过不同的建树,为中国世界史编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出许多贡献。时至今日,以科学方法与近代范畴为基本要素,厘清中国世界史编撰走过的一百年的历史进程,在珍惜中国世界史研究伟大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编撰体系,不仅具有时代定义,亦有学术研究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1911年,留美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在美国出版。民国时期,该书引起了包括美国、英国、欧洲大陆及中国在内的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对《孔门理财学》的主体内容及学术价值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他们主流的认识是《孔门理财学》在儒家经济理论的分析、儒教思想的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贡献,但亦存在拔高儒家经济思想、美化孔教等诸多不足。作为一部产生过全球影响的学术著作,有必要从全球的视野研究《孔门理财学》的全球传播史及其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写文学史的视域凸显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开掘民国资源的文化向度,民国社会和文化机制所建构的新型空间及学人的现代性体验,绘制了民国时期文论体系的话语风貌。现代传媒的蓬勃发展,为学人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公共空间,促使民国文论展现出认同文化传统和吸纳异质文化的多向的现代性体验。新旧并存的文论书写形态彰显民国文论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质,勤劬的民国学人勾勒了一幅充满历史张力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镜像。  相似文献   

7.
聚集在《太平洋》杂志周围的学人是民初法政学者的代表。身处民初制度移植引发的政治转型的混乱中,李剑农等自由知识分子从学理的角度探讨民国立宪政治问题,努力争取法治、自由与权力制衡的实现,并期望于调和中渐进有序地推进宪政建设。当种种努力在现实中遭遇失败后,他们从要求制度变革转变为关注国民心理及价值启蒙。《太平洋》派学人因其独特的知识背景与政治主张,在知识界的各思想派别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上海师范大学邵雍教授的新著《民国绿林史》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邵雍教授是中国近现代秘密社会史研究领域颇有作为的中青年学者,此前已出版《中国帮会史》(下编)和《中国会道门》两部专著。不久前问世的这部《民国绿林史》是作者在该领域辛勤耕耘的又一可喜收获。《民国绿林史》的选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作者在该书《绪论》中所言:“绿林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社会问题和历史现象。”民国时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久已有之的绿林蜂起,几乎遍布全国。这些绿林势力形形色色,不仅成为民国史上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孙发锋 《殷都学刊》2010,31(3):84-89
民国时期总统制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中外学者在研究民国史、民国政府与政治、民国政治制度史、民国政治史、民国政治发展、民国民主与民主化、民国现代化、民国宪政、民国法制史以及人物传记时,对民国总统制有所涉及。鉴于此,需要更加明确地把民国时期总统制作为研究对象,在更为广阔的视域里对它进行社会生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云梦学刊》2006,27(5):F0003-F0003
该书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重点出版规划。其接承《清儒学案》之学术统绪,收录了民国时期254个著名学人,系统而全面地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直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学术文化界思潮迭起、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天府新论》2011,(2):125-130
关于孟子身世的叙述,最早要追溯到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然而,这样一段简明扼要的孟子生平的记述却引来后世学者无数的争讼。尽管历代学者对于孟子生平多有研究,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民国之后,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之下,民国学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民国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常威 《云梦学刊》2016,(4):30-37,114
民国《天问》研究堪谓《天问》研究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千百年《天问》研究传衍的纽带与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天问》研究不仅逐步从楚辞的大家庭中剥离而展露出独立发展的自觉意识和有心追求,而且在时风世情的沾溉下体现出综合多元的广阔视野和卓然自树的新变迹象,从而基本形塑和奠定了当代《天问》研究的格局与范式。当然,经过长期研究成果的历史积淀,这一时期的《天问》研究亦显露出对历代著述进行初步整合与评判的端倪。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名从事黑龙江地方史及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学者,笔者对长达近三十年的关于哈尔滨地名含义的争论一直非常关注。而哈尔滨的地名含义究竟为何迄无定论,令关心于此的学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之焦虑、感伤者亦大有人在。日前,笔者拜读了孟烈、李述笑两先生所著《名城与城名——哈尔滨释名纵谈》(《黑龙江日报》2010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民国时期创办的期刊中,《绥远旅平学会学刊》是持续时间最长、学术质量最高、知识层次亦最高的重要刊物,刊发文章极富深度和广度,能反映绥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全貌,史料价值巨大。办刊人以传播文化、救济民生、改良社会为宗旨,赋予刊物神圣崇高的使命,创造了绥远民国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5.
薛其林 《中州学刊》2003,(1):120-123
民国时期 ,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是三位一体 ,互为因果的。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民国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民国学术的显著特征。从民国学术研究的实践看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此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民国时期诸多知名学人在学术方法上都倾注了热情和自觉 ,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 ,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正是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才铸就了民国时期学术上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16.
匪患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对于土匪的一般认知和态度,对土匪现象的评论、治理对策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和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无疑是反映民国社情的标志性报纸。1912~1934年期间,在《申报》和《大公报》充分提供的时评版上,知识界人士站在政治风暴之外对民国匪患的成因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治匪问题之方方面面贡献方案,以提供政府作为治匪政策和策略之参考。他们借助报刊论政,表现了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提出的许多解决民国匪患的建议和设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民间舆论的总体倾向。但是书生论时空悲叹,由于民国政治当局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纷争,他们治理匪患的建议和设想没有被当政者采纳,流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17.
明代官话是以何种方言为基础的,亦即,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是什么?这是汉语史学者长期争议而未决的一桩悬案,海内外学人对此问题作了许多深人的探究,各执一辞,莫衷一是。本文拟对此问题再作一探讨,在前人时贤成说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阐明我们对此问题的观点。 1、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的研究 现代学者对明代官话基础方言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汉语史上久攻不下的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有不少学者积极推崇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明理学,汤用彤、唐文治、贺麟甚至把理学看作救国治世之良药,并且与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民国时期对于理学的一种深入解读,有益于理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凝聚人心,弘扬民族气节,形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民国学人提出理学救国,可以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把理学与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有益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与复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时期.学者们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体现在史料上,新旧学者对史料的态度与认知颇为不同.由于眼光的不同,史料的价值也迥然有别.新派学人具有一种新的史料现,认为一切史料都是平等的,都有其价值,史料的范围大为扩充.而旧式学者则仍保持旧有的史料现,重视文字史料,轻视实物材料.民国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新派学人的史料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举制废除和民国新政制建立后,中国学人的治学及其他谋生手段等外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日常生活习性、情趣喜好等更为本真的生存样态却并未根本变动.从四川大学一位重要而其名不彰的大学者李思纯留下的一部从未示人的日记,并参以吴宓同期日记和胡适活动于学人圈内时期的日记,可见直至1940年代,中国学人在更本真的生存样态方面仍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士"的生活习性与情趣喜好.科举制的废除及民国新政制的建立,对中国学人的影响远没有现存研究认定的那样深刻与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