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56-1966年这一社会主义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期,因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左”倾错误,给党的权力运行的实践、权力运行秩序本身的规范化构建带来了危害:在政党文化层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倾向,严重干扰了权力运行的正确方向;在政治社会化层面,日益呈现“革命”性和庸俗化倾向,封建观念未能消解;在组织权力运行体制层面,日益高度集权化,削弱了权力监督内生动力;在权力运行体制内部关系层面,法制建设衰退化,加剧了制度规范的总体缺失;在政治关系层面,党际关系、党与社会组织关系日益封闭,造成权力外部监督群的缺位;在政治行为层面,初步探索的制度型反腐路径逐渐摒弃.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思想、党领导的政治运行机制以及权力监督实践构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与实践逻辑。这些生成逻辑塑造该体系的基本内涵,即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领导的“一元多体”、系统协同的权力监督体系,体现和促进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并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集成与权威高效、坚持以法规制度建设为保障”等运行要求。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应基于该体系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并针对实践运行情况,着重优化对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和“关键少数”的权力配置和监督制约,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贯通协调其他监督主体的机制,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引导推动职能,贯彻落实“三不腐”一体推进方针方略,规范监督权的行使、不断提升监督能力水平,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相似文献   

3.
行政权力是公权力的核心。如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到位,则腐败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必须从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入手,才能找到其产生的根源和治理的对策。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正常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不到位,政党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理想,社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司法监督机制难以开展。因此,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建立以合理设置行政权力,加快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为重点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其二,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垂直领导体制,扩大党内民主范围,完善民主党派监督的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其三,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完善信访举报制度的社会监督机制;其四,建立跨区域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制度,打破司法保护,形成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在四大监督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是重点,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是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监督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社会形态、权力的本质属性、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的责任和党的性质、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有权必然受约.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堕落腐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当前,为了对权利实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制一切权力运行的法律体系,实现责任对权利的制约,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对权力运行的全程监控,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全面实行对权力的监督,加强政党、群众团体组织对权力的制约和新闻舆论对权力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5.
政治权力操作者的个人利益,在政治运行中的必然存在和能动表现是政治腐败产生的最终根源。政治的制度运行,把政治权力操作者的个人利益合法地纳入其中,支配并主导个人的政治行为,使政治腐败在制度上不能消灭。但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相互制约,必然形成行为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监督的原理,设置政治运行中各政治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是政治社会确保政治公正运行,预防和有力惩治权力滥用与政治腐败有效而有力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大制度已经运行了60年。理性地看,人大制度和人大运行,特别是宪法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人大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权力位阶、其与人民、选民、执政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尚未理清。依照宪法,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人民是最高权力主体,人大(及其代表)应当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的运行,依据民主选举基础上的权力集中制,而不是“议行合一”,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不能直接包办行政权力或者干预司法权力。而事实上,宪法所确认的人大权力还没有完全到位;执政党的领导权不能取代人大的决定权和监督权;为避免“自己监督自己”,应当减少人大代表中党员官员的构成比例,同时,人大立法的重心应调整到政治立法、人权与权利立法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初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权力监督体制和制度体系,但制度自身的内在缺陷影响了制度绩效:对权力的公共属性认识不足,监督的目的更多在于保证权力意志的贯彻,而不是限权控权;重视教育的引导、榜样和典型的感召,忽视制度对个人自身利益的有效激励;缺乏宏观性制度使监督的权威性不够;制度建设缺乏程序性,导致制度执行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使制度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为此必须合理界定公共权力边界,在制度的思想基础、层次性、程序性上作更多改进,以重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效能,进一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监督体制的最大问题是监督主体的多元导致了监督缺乏统一性和有效性.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和试点正是对此问题的制度改革.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符合党的领导的宪法原则;国家监察与党内监督的融合,是基于国情和现实的制度创新,保障了监察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监察委员会的建立,也有效化解了针对“双规”双指”合法性的质疑.当然,监察委员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应受到严格监督,保障监察权在法治之下良好运行.这样,监察委员会才能有效行使监察权、监督公职人员勤勉履职.监察的实效性才是宪法和法律权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执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是落实司法责任制、优化执行资源配置以及完善执行权力运行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也是执行权力“去行政化”改革的有效载体。通过样本分析发现,目前执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本身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表现为运行上的“制度行政化”和司法人员的“心态行政化”。针对执行权力运行改革,发挥执行专业法官会议的预期作用,不仅应从规则设定和制度设计上进行形式改革,更要注重从权力架构重塑和职业伦理提升上进行实质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司法“去行政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西方“第四权力”与“第四等级”说,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三种权力”论,以及我国舆论监督长期作为政治权力延伸,都无法改变舆论监督本质上属于权利监督这一事实。把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不过是一种象征,通过法律对舆论监督确权,西方及我国舆论监督都实现了权利监督的本位回归。可是,在反腐败制度设计中,舆论监督权力属性又得到了凸显,并要求舆论监督报道相应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成为必然,包括舆论监督线索与权力监督信息的对接、舆论监督选题与权力监督议程的对接、舆论监督报道与权力监督意见的对接;二是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成为常态,包括完善舆论监督的制度保障、构建舆论监督的容错机制、归拢舆论监督的评判权限;三是监督合力构筑中的合作模式创新,包括权力监督走进舆论监督和舆论监督走进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11.
人大作为本行政区内的权力机关 ,其通过立法监督、人事监督、审议监督等途径对司法进行抽象制约 ,因此 ,人大的个案监督 ,不仅有违人大性质 ,还会产生诸多弊病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是指在法律上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作出的明确界定和权力安排,它遵循与经营模式相适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我国立法应针对当前多元、分业监管模式在法律定位上的不足,建立和完善对金融监管权力制约的有效机制和实质性的协调机制,对混业经营监管权力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中国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现已形成鲜明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 ;协商监督等。但也存在不少缺陷 ,如权力监督意识淡化 ,权力行使者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差 ;监督网络不严密 ,监督合力不够 ;监督维度单一 ,自上而下的监督较强 ,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监督较弱 ;人大、纪检、司法监督应有的监督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等  相似文献   

14.
司法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理论问题,从司法判断力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司法判断力监督的整体理念,提出应强化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由"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转向"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强化上诉程序的监督功能,弱化程序外部的环境压力等制度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监督、制约的词义解读入手,对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界定,并从审判权的产生、审判权的属性以及审判权行使的主体三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确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然后,根据权力制约模式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我国民事诉讼运行的本质与规律,试图构建一个以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为首要机制,法院监督制约机制次之,检察监督制约机制排位最后的呈三维结构的民事诉讼监督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说明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轨迹,通过对发展轨迹的研究分析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中分段监管原则形成的法律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得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应:建立统一机构赋予其食品安全执法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监管功能,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  相似文献   

17.
民主制度、公民权利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民主的含义、本质及民主监督的机理。阐述了公民权利是行政监督力量的源泉;增强公民对权利的监督意识,构建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民主的监督力量要依靠公民权利来体现。指出了我国行政监督有效性的不足和必须强化民主制度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制度创新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亮点。鉴于权力制约与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以科学赋权、程序透明保障决策科学;以"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理顺监督体系;以法治反腐和制度反腐共筑权力樊笼,实现以制度突破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19.
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一定权力,能否掌好权用好权,则取决于他们的权力观,抓好权力观教育,也就抓住了关键。抓权力观教育,重点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职权与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权与法的关系;权与钱的关系;职、权、责、利的关系;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权力与规律的关系。同时还要强调加强学习,强化监督机制,加大反腐力度。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 ,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法制不是很完善的状况下 ,该文主要通过对舆论监督概念的描述 ,分析当前舆论监督所面临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几点思考 :即在舆论监督中应注重导向性原则、应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新闻媒介也应加强自身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