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目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招生年年扩招。在这样的招生速度和规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了。如何冲破就业的瓶颈,以高素质毕业生和高就业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成为一所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并且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难点问题,文章深入分析高校就业难的原因,并总结学院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破解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网络经济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经济成本低、风险小、易操作等优势特征,逐步受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电商创业.基于此,对高校电子商务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展开探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创业服务举措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创业“一站式”服务模式,论述了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以有效服务和扶持高校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进入高峰,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了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巍  冯颖 《人才开发》2003,(6):20-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由过去的“双包”就业模式逐步转向“双选”就业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1999年,我国大学全面扩招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将于今年6月迎来他们的毕业典礼。一个前所未有的就业高峰的到来,使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再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新旧体制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对整个社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招收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毕业生软实力培养也日益迫切。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研究探讨大学生软实力,找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高等院校更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多就业形势严峻,笔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国家统筹分配转变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但是如今,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使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现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不另辟蹊径,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中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构建衡定得当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就业服务的完整性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在大力推动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高校职业指导师的素质状况是展开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本文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旭 《人才瞭望》2017,(16):82-8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特别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演变为大众化, 加之经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使然,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困扰社会、 学校及家庭的焦点问题.这其中,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由于学历层次低、 毕业总人数多等缘故, 更是沦为了困难群体中的弱势.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就业问题, 将之视为最大的民生, 但是有了政策支持的大环境, 院校还需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上多下工夫, 学生本人则要努力优化自己的综合素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此方能促进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越迈越大,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受此影响,各高职院校毕业生近年来就业形势也相对比较严峻,因此,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潘林 《人才开发》2005,(8):35-37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出现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待就业”现象,深入探讨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阶段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分析所谓“待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就业意向、就业能力,而由于种种原因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大众化发展的阶段,高校新招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这也直接使得我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而每年岗位缺口约在800万以上,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一直存在。本文也将从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出发,最后对于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乎国家全局的稳定建设。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大背景之下,“市场化”、“竞争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越发明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成为了当下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在综合性院校中,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性较强,这就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加之医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既关系着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也事关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高校的培养模式由“精英化”转到“大众化”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一个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经济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大学毕业生须知找到理想工作不仅要在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上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作为一种人才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以达到管理化状态,这是摆在我们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要想尽一切办法,坚持政策导向,改变他们就业观念,支持和引导他们上山下乡进厂,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科研、开发和推广运用工作,特别是到村办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一些林场、渔场和农户基地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