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有个同事,是个极爱发牢骚的人。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又唠唠叨叨地向我说了这么一件事…… 那个时候,我同事还在他甘肃老家的一个单位上班,他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儿时的伙伴,一起长大,关系很好的一个发小。  相似文献   

2.
招聘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录用6个。第四轮总裁亲自主持面试,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了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面试的?”坐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男子站起来,说:“先生,我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还是想参加一下面试。”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看热闹的那个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连一关都过不了,还来这儿,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个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总裁打断他的话,说:“你的学历…  相似文献   

3.
大家好: 孔子说过一句话,他说“智者不惑”。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有那么些迷惑。什么叫惑,大家看这个中国字很有意思,上面是或者的“或”,下面是一颗心。所谓惑者就是选择太多了,或者这个工作或扦那个工作,或者这处房子或者那处房子,没有选择人不可能有迷惑。选择太多,心思太小,一压,压垮了,这就是迷惑。什么时候心大了,知道何去何从,气定神闲,这个时候就是不惑。  相似文献   

4.
积极的人     
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我之所以没法和Miriam成为好朋友,Miriam,一个德国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优雅。长相嘛,这么说吧,大家说起她的时候,都不叫名字,直接说“我们系那个德国美女”。她比我低一级。2003年夏天,她要参加我们系的“过关考试”,听说我前一年考了优,就跑来找我“取经”。  相似文献   

5.
淮盼 《人才瞭望》2010,(2):77-77
2007年4月12日上午,他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由于这个活动较为重要,电视节目是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的。他的演讲稿因为以一个“情”字为着眼点,自然也就容易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当他说到“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的母亲当时就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直播的画面。这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用他的话说:“我妈妈近90年的人生沧桑,经历过战争、吃过苦……”  相似文献   

6.
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它不要我。我只有一个大学可以选择,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所以就拼着老命走了下去。当年,陈景润那一代数学家也是这样的,沉下心来拼命做学问,做着做着就成功了。“文革”十年把以前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打破了。到了“文革”以后,那批本来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年纪大了,而且经过十年“文革”胆子变小,做学问时也怕做错,怕出问题,不敢闯。  相似文献   

7.
为民捉笔五十余载,还不尽父老“相思债”退而不休,年逾古稀仍奔走于祖国山山水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中学课本上认识了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一光辉形象的忠实记录者——穆青。提起穆青,也许有人不知道他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不知道他是新华社社长,但只要读过中学他就会说,穆青?不就是那个写焦裕禄的记者吗?有一次,穆青外出来访,他的“新华社社长”被当地老乡当成了“公社社长”,后来他干脆说:“我就是那个写焦裕禄的人啊。”老乡们一下子热情起来。多少年来,穆青每当回忆起这个经历过无数次的…  相似文献   

8.
被甩了     
今天看到一宅女的签名:“那个晚上,我男朋友跟我说要玩一个谁先理对方谁就输的游戏。我兴奋地答应了。这都一年半了,他也不理我。我是不是被甩了啊?”  相似文献   

9.
完人     
人生有些痛苦是要受的,有些代价是要付的,有些过失是要犯的。总经理对人事主任说:“调一个优秀可靠的职员来,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人事主任拿了一件卷宗对总经理说:“这是他的资料,他在公司工作20年,没有犯过错。”总经理说:“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的人。我要一个人,犯过二十次错误,但是每次都立即改  相似文献   

10.
郎潜白发     
有一次,汉武帝乘着车子到郎署去,看见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人,穿的衣服也不像个样子。汉武帝就问他:“你什么时候到这里当郎这个小官的?现在怎么这样老了呢?”老人回答说:“我姓颜名泅,文帝时就到这里做郎的小官了。”汉武帝说:“怎么到这等年纪还没得到提拔重用呢?”颜泅说:“文帝喜爱学文的人,而我偏偏是学武的;景帝得用年纪大的,而我当时还年轻;你呢,信任年轻力壮的,可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三代都没有得到重用,现在台了仍在郎署里。”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很感慨,于是就提升他任会稽都〔点评]这则故事使人很容易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他被人们誉为“洋雷锋”。他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儿童设立助学金,为中国高校的新兴学科尽心尽力,他还真诚地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两年前的一天,潘维廉博士投书《厦门日报》,叙述他当天上街,不慎把二百美金和在中国的永久居留证弄丢了,就在他着急的时候,一对中国夫妇叫住了他,说:你丢的东西在这J[。潘博士写道:“我的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如数还给了我,而且无论如何不肯接受我的酬谢,甚至连一件小礼物也不收,他们说:‘能帮别人一把,这就够了。”’潘维廉在信中还针对有人对他说“你在美国可以赚…  相似文献   

12.
门为谁开     
程玮 《人才瞭望》2009,(5):70-70
跟儿子聊天时.儿子说他的一个朋友在谷歌(Google)得到了一份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的崇拜,我这个听的人也十分感慨。  相似文献   

13.
许多年后,我仍然常想起当年的那个画面:伽那(KANNAN)拖着行李一步步挪向登机口,背影依然像头黑熊。我在安检外看到他不停地回头,时而挥手示意我离去。第三次回头的时候,我看到他把手放在自己的头前停顿了几秒,大概又在擦眼泪……“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伽那的回国让我发现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不同国籍的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从接机到送别,2006至2009的3年时光,像被打破的碎片在眼前缤纷零落,但细心品味,却发现每一个碎片都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1993年间月29日,林胜利心中的黄护映透了那条弯曲的人生小路。他说那细小的黄护树能担起厚厚的四十二重年轮的负重,他说那条小路上没有鲜花和彩蝶,却撒满了密密的草籽……秋风中,中国美术馆推出了“林胜利书籍装帧艺术展”,这是中国出版史上首次个人书籍装帧艺术展。林胜利,这个“老三届”,带着他工、农、兵的经历,跨过他读过的万卷诗书,带着他10年中创作的1200件作品,踏上了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阶梯。“命运,我不在乎。谁让我总是嘲笑那个遥远的冬天呢。所以,我总是失败。我对失败却充满了痴情,还自以为失败恋着成功。死亡,我…  相似文献   

15.
毕业数年,我又回到了我的初中,见到了原来的老师。当我们正在办公室,与当年的班主任闲聊的时候,余光瞄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转头一看,正是那个深受同学喜爱的数学老师,那个可爱的、亲切的,我们的“三角板”老师。初一第一堂数学课,他西装革履地走进教室,西装熨得笔挺,领带系得整齐,但当你扫视他全身,很容易就会发现他的西裤下面踩着一双运动鞋:再瞧瞧他鼻梁上架着的金丝眼镜,有些干涩的笑容以及教案上那个显眼的大三角板,颇有喜剧感,这也是“三角板”老师这一外号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分手     
一男生对女朋友说:“我想分手,我觉得烦了,就没有感觉了。”女朋友对他说了一段让他顿时无语的话。“亿万中国人民对国足早就烦了,早就没感觉了,为什么国足还没有解散?13亿人的烦都没能解散一支11个人的队伍,现在你一个人说烦了,就要解散两个人的队伍?”  相似文献   

17.
那天乔治·凯蒂斯先生刚刚获得本年度“友谊奖”奖章和荣誉证书。所以我采访他时首先提了一个很常规也很落俗套的问题,请他谈谈自己获此殊荣的心情。乔治·凯蒂斯并没有很常规地讲“十分激动”,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他对我说:“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如此荣誉给我一个人,不太公平。我更希望有一种奖章是给予我们整个集体的。莎士比亚曾在他的一部剧中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可以孤立存在。’如果说我在事业上做出了成绩,那是因为我拥有一大批热情、勤劳、聪慧的同事。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没有外界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老鼠杀人     
首听途说是真相的拦路虎。有一个樵夫上山砍柴,在山洞边休息的时候,看到一群老鼠正啃噬着一具尸体。他惊慌地跑下山,遇到路上的人就说:“我看到一群老鼠在吃人。”  相似文献   

19.
刚过完春节,南漳县委组织部就迎来了开年的第一批客人——江苏大丰县委组织部一行6人顶风冒雪赶到南漳,学习考察该县干部制度改革经验。这是该县继去年以来接待河南、浙江、上海等地之后的第九批考察团了。襄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树华多次这样评价,一提及干部制度改革,马上就会想到南漳。南漳古有水镜荐贤之美称,而今新时期的“荐贤观”又何以频频红杏出墙?扯掉面纱现真容长期以来,干部提拔总是带有一种神秘色彩。组织上派去一个干部,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总少不了妄猜他来自哪枝哪叶,即便是正道来的,也要看他新官上任的“三…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猫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我这里所指的猫论,是毛泽东提出的。萧诗著的《毛泽东谋略》一书中提到,在50年代的上海,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毛泽东会见资本家后,召见刘少奇和周恩来,向他们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刘少奇说:“这还不容易7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它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毛泽东很不满意地摆了摆了手,说:“决不能用暴力,每件事应该是自觉自愿的。”周恩来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我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就会囫囵吞枣般地吞下去。”毛泽东显然也不同意,因为在他看来,不能用欺骗手段愚弄人。他的办法是:“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的屁股上,当他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子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高兴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