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给我师金景芳先生做助手多年,多有机会聆听先生教诲,比较了解先生的为人和为学.《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嘱我写一篇介绍先生学术的文章,我自认责无旁贷,写好写不好都要写.先生生于1902年,如今90多岁,身体还相当好,能独自下楼出户散步,能去公共浴池洗澡.医生说先生的大脑要年轻20岁,我以为不止.反应之机敏迅捷,不比60岁人差,甚至记忆力也比我们好.先生有形的学术成果很宝贵,先生无形的学术精神更宝贵.先生身上执着而一贯的学术精神.表现在多方面,一下子说不完全,这里就我体会最深的说三点:一、做有用的学问,不为学问而学问.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绝不人云亦云.三、抓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中抓要害,不泥于枝叶.三点相互关联,无有隔限,不宜分章立节,只能浑沦地依次说开去.  相似文献   

2.
神交二十年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相似文献   

3.
周漫白先生逝世的时候,我正在峡江深处盘桓,不在万州.据说为先生开的追悼会,场面还颇为盛大.我于这样的盛事未能与闻,送去一副挽联,以为纪念.漫白先生于艺术处,还是有值得纪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春,日本明治大学渤海遗迹考察团来华考察期间,路过长春时,团长李进熙先生给我带来日本考古学研究会主席西川宏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在信中装有日本大原县美术馆(东洋馆)藏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的彩色照片四张(其中两张见封三).观看照片,我不胜感慨,此实乃渤海珍贵文物.我立即给西川先生回信,表示感激之情.询问这件珍贵铭文佛龛,是何年何月在何地出土?它的大小尺寸?何时传到日本?并望西川先生写份报告发表,以飨中、外有有关渤海研究的志士.西川先生来信告诉我,是新中国解放前,日方在中国购买的,何时何地出土,现无文字记录.并望我写篇文字予以介绍.后来因我偶患疾病住院治疗,就把此事搁下了.现身体基本康复,经常观看西川先生惠赠给我的咸和四年铭文佛龛的彩色照片.每次观赏都是荡气回肠,十分激动.今就浅见介绍如下,供学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 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6.
出书而不做必要交待,如同让人吃下一顿糊里糊涂的大餐,殊为美中不足.故此,梁西先生同我合著的<法学教育方法论--同读者讨论国际法研究、论文写作和课堂讲授等问题>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之际,先生要我写几句说明,我立即应承下来.一则,我既已附骥在先,又何惮再佛头著秽?二则,先生年逾八旬,目力欠佳,师母严禁先生伏案劳顿.我虽无七步成诗之能,出点力气总还是可以的,就权当效戏彩斑衣吧.  相似文献   

7.
滕大春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在众多学生弟子中,恐怕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和先生接触时间最长,单独受教诲的机会最多,获益自然也最大.是先生通过言传身教领我走上了学术之路,而且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止境的路……  相似文献   

8.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10.
刘纪荣 《学术界》2008,(3):243-246
2001年8月18日8时31分,我的学术启蒙导师--吴雁南先生回归天道,与世长辞了.我曾追随恩师学史三年,每念及恩师总是思绪万千,先生辛勤治学的一生便油然浮于脑际.  相似文献   

11.
结识正明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他刚到省社科院不久,大约在一次密加凡院长主持的省社联会议上,我初睹正明先生风采,交谈间颇相契合,他的崇论宏议,昭显出过人的才识,给我留下颇为深切的印象.此后便收到他的契丹史专著,拜阅一过,不胜钦佩.以下数年,陆续读到他的楚史论文,从中得见研讨楚文化的博大气象.恰在此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主持者复旦大学朱维铮先生约我撰写"楚文化史",我在研习中国文化史过程中一直关注楚文化,却并未进入此一专域,便向朱先生推荐张正明先生,他们很快联系上.正明先生厚积薄发,相当迅速地拿出书稿,这便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得到学界好评的《楚文化史》.以我的行外之见,这本书可以称之新时期楚史及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先生在<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发表的<儒家伦理的儒家式自辩--答邱文元先生>一文中对我的批评文章进行了严厉的反批评.但是邓先生盛气凌人的反批评不能令人满意.关于我的中西人性论相通说,邓先生攻击说我把中西人性论都限制在经验层面上才达到了彼此相通.邓先生误把自己对儒家人性论的歪曲强加到我身上.而关于路径依赖,邓先生认为是个贬义词,只能用于中国历史,而不能用于欧洲历史.邓先生陷入了康德的自欺而不自觉,反而把摆脱自欺的儒学看成了"结构性伪善".  相似文献   

13.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说起特异功能,大家都不太相信,觉得玄乎,远不是那么回事.我自己也不相信,总觉得这可能吗?但是,当我见到了宋勋杰先生,听到了他的谈话,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开始退却,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确实存在着特异功能,存在着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人类有许多神密现象,而其核心是生命特异现象.这些特异现象最生动、典型的表现就是气功高级功夫及人体特异功能.作家柯云路曾考察过生命特异现象,有鸿篇巨制特能说明问题.我不奢望这篇短短的文字说明什么,只是把宋勋杰先生介绍给大家和社会.宋勋杰先生虽然具有特异功能,但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相似文献   

14.
7月11日下午我还在午休,迷迷糊糊地听到好像是关于任继愈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上午才播出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同一天在中国学术两位巨星陨落,不会那么巧吧?于是我怀疑这个消息是否有误.第二天各大报纸都以大幅标题刊登了这一消息之后,我才相信任老先生的确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新风随归雨,雷响庆同文. 今日多情士,水龙和合云. 这是日本森崎兰外先生写的<重庆温旧交>的五言绝句.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对重庆旧交的深情. 森崎兰外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和增田忠次良先生多次访渝,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都曾参与接待,我也两次列席,席间相谈甚欢.这座桥是四川外语学院日语老师陈竞先生搭建起来的,因而才有这长久的交往.交往中我曾赠七绝两首: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11日,山东大学王学典先生等来访,为撰写赵俪生先生传记搜集素材,我谈了下面两点看法,大致意思如下: 如果要对赵俪生先生做一个总体评价,我认为他是"四有"之人:有理想、有个性、有才华、有建树.  相似文献   

17.
朋友的先生是法国人,思维方式与她大相径庭. 有一次,她生病了,不好意思向单位请假,没想到先生先给她单位打电话请假,然后打电话去自己单位:“我太太生病了,我需要请一天假,在家照顾她.”她有些目瞪口呆:男人为这点小事请假,是不是太没出息了?先生相当坦然:“你生病的时候,需要有人陪.有人陪着,你才会开心.难道开心不重要吗?”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教授在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谈及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时说: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起自己.不是潘先生一个人,而是这一代的很多人,都是这样.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1].王沂暖先生,虽然比潘光旦先生小几岁,但也算是那一代的很多人之一,而且王沂暖先生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自述》中说:"在一师读书的时候,深受国文老师李一真先生的影响.李一真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刘宗周,号蕺山,学宗慎独,明儒学案中载有他的蕺山学案.受老师的影响,我常读蕺山学案,也尊崇慎独学说.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的富民主张及其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值费孝通先生诞生100周年之际,再次读他的一些著作,使我回想起当年跟随他进行农村调查的情景与对我的教诲,特别是他的睿智、责任感与治学精神.那么,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主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富民.他最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与内容其实就是关于农民如何富裕起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1日,王鑫彪先生在<子归>网站(www.zigui.org)发表了一篇题为<牛为什么天上飞>的大作,其中有一段文字论到我与丁来先先生的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