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新感觉”特征即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期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堪称其“感觉艺术”的经典之作。《雪国》是川端康成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了新的表现手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3.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反复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不妨可叫做“五动教学法”。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观》)。朱子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他这个读书“三到”是颇有见地的。但时过近千年,为了适应现代的要求,应在“三到”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要使学生眼、耳、口、手、脑“五到”,或者说“五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反复地动眼读,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这样,就能多方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读、听、说、写、想(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杜威所提出的"艺术即经验"的动态解读,是重新阐释杜威美学的关键所在.杜威关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艺术自身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而经验的持续再创造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艺术经验不可能在一个静态环境中获得,而其自身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论《聊斋志异》的“陌生化”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聊斋志异》的“陌生化”技巧安国梁“陌生化”这一术语的提出以及对这一术语作科学的界定,大概要归功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奠基人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他在论文《艺术即手法》中指出:“被人称作艺术的东西的存在,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一本内容广博的著作,讨论了有关艺术的所有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者似乎认为是符合他的时代的。三十年后来看,这本著作却好象是一个启发与混乱的奇怪的混合体,它在讨论某些题目时采用了大量的常识,而在讨论另一些题目时却采用了深奥莫测的含混话,而且总的说来,它使杜威的哲学朝着不能满足目前需要的方向前进。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考察:(1)杜威的审美经验学说,(2)他在《作为经验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所以 ,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就需要师生双方的高度和谐。实践证明 ,变“隔”(心隔、情隔 )为“融”(心融、情融 )是教学双方达到和谐的关键。一、变“心隔”为“心融”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对刚讲过的内容进行提问 ,学生要么答非所问 ,要么连问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心隔。换言之 ,是指课堂之上 ,师生之间各思其事 ,心不能“领” ,神不能“会”。尤其是生源较差 ,学生成绩普遍欠理想的学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更需要变“隔”为“融”。往往差学生大多由于成…  相似文献   

10.
一、艺术的美来自思想你看一看艺术的杰作吧!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罗丹艺术论》第八章《艺术的思想性》) 词,一般地说,是一种抒情的文体。凡是优秀的词人,无不以“情”胜。但是,站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话,那么,在他的抒情之中,就定会隐藏着更为深刻、更为耐人寻味的东西,即古人所讲的“理”或“思致”,今人所讲的“思想”或“哲理”。  相似文献   

11.
巧设问题情境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巧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脑(思问)、耳(听问)、口(答问)、眼(读课本),手(对复杂问题书面整理答案要点)并用,所以它是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极好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它是刘勰对艺术思维活动总体认识的概括。因其所论及的内容与艺术活动常提到的灵感、自由有很多相通之处,故本文着重从三者之间的异同比较,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和杜威都是教育改革家。杜威于本世纪初在美国发起一场实用主义教育运动,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陶行知一九一四年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二十年代,他在中国发起乡村教育,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他们的理论出现在不同的国家,但都是为了使教育适应当时的政治、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之处。由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传统各异,两人推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象化活动对感觉的生成过程、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感觉属人性的丧失以及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向人自身回归,并恢复其本真的状态的阐述,不仅把感觉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给予以往哲学家对感觉的贬低进行了有力回击,而且克服了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抽象、直观性.因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们日常所熟悉的“感觉”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对感觉的研究开辟了感觉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马赫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或者协调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不是具有感觉的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而是空间和时间存在于人里面,它依赖于人,为人所产生”。伟大导师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马赫的这些荒唐谬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深刻指出:“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指出这部小说体现出了一种生态意识,即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的失衡,更造成了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不但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而且使个人本身的精神高度异化。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者失去平衡的深刻忧虑及对三者达到平衡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9.
人体正常的眼,主视觉;耳,主听觉,各有功能。但历来的评说,如《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颜氏家训·勉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还有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总之,许多人认为眼的功能比耳的功能重要。这也许不是没有一点原因和道理的。然而,倘若就此而漠视耳的功能,那也未必妥当。其实,我们从前人所遣的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等成语上,也可知道眼耳的功能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眼明耳  相似文献   

20.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