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性主义内容,使传统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精神价值的绝对性被欲望满足的绝对性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的审美教育在总体策略上应该完成两个转向:第一,由既有价值体系的规范性认同,转向立足于现实文化批判过程的新人文精神建构;第二,由单纯的技能教育转向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浓烈到淡泊─—由六朝诗歌看魏晋名士生命情感的变迁张建华宁夏社会科学院魏晋时代,普遍被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加强,伴随而来的应是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勃发。在魏晋名士风流潇洒的举止中,我们的确能感受到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及重大意义逐步显现,生命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可从情感教育、死亡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切入,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66位境外中国学者的质性研究,作者探讨了其流动中的时间维度,从“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生命历程时间(性)”以及“情境性时间(性)”三个向度剖析他们在跨境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实践自身学术流动历程。研究发现,世界学术流动格局、移民和人才政策等具有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的向度;学者个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表现出生命历程时间(性)的特征;而学者经历的“偶然机会”与“情感事件”则具备情境性时间(性)的特点。这三个时间维度相互交织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境外中国学者的流动策略、轨迹和体验。由此,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学术移民研究中的过度浪漫化倾向,从时间维度揭示了个体在全球移民体系日渐暂时化、学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工作合同逐步短期化的背景下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与挑战。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推动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从理论层面促进移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和娱乐文化。把人的三重生命放入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可以看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对感性快感的强调。个体精神生命产品的艺术、神话和宗教产生了商品化、欲望化、世俗化转向。社会生命内容和实现手段也与过去有所不同,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的变迁导致对社会贡献认知的变化,广告霸权的强势造成社会生命实现手段的单一,这是由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张中全 《船山学刊》2005,(4):124-126
李贽通过“童心说”与“自适说”,使晚明士人由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转向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由重视群体价值向重视个体价值的转向。李贽对个体生命意志的执着追求,对“无所待”人生境界的憧憬,深深影响着晚明士子对存在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儒家学者的基本理路是通过教化而成德,或通过养性,或通过养情,其目的都是使自己的行为、情感获得一种普遍的伦理实体的认可.在道德践履中能够情感合度、行为适宜,并把情感、气质、理智获得了某种普遍性之后而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形成道德主体的第二天性.这是情感、欲望、冲动被理智化、德性化而教化而成的在个体身上沉淀的实有诸己的品格,荀子以其人性趋恶的价值进路在情欲与礼仪的冲突与张力中矫性化情,在欲望和激情都融渗了知性的理性成分之后而把它从个别性的任性冲动状态提升到礼的普遍性状态,而以礼义涵化、乐以入心、习俗积糜情的熏陶教养凝聚成个体内心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8.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现有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观与知识传授”、“参与与平面消解”、“灌输与道德说教”是我国现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带有典型问题的型态 ,将艺术与知识技能、艺术创造与非艺术创造、艺术情感与伦理情感相混淆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知识技能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全部 ,知识技能必须要转化为与人的生命成长具有内在联系的智慧 ;艺术创造不能超越艺术的基本规定性 ,它是包蕴着丰富内涵与生命情感的诗意创造 ;艺术情感是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的自然感性呈现与直接被给予 ,它不同于伦理情感的鲜明理性目的性。艺术教育从遮蔽走向澄明 ,即是回归人性自身。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日益加深,个体生命难以保全。在这样的现实里,如何保护个体生命不只是生活在今天的人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一直所致力的。尤其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为了解除存在的一切纠葛和矛盾、建立能够保障个体生命的和谐社会而奋斗了一生。在人性被物化、个人主义蔓延、个体生命难以保全的今天,孔子的生命思想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应用,驱使新闻传播教育发生了实践转向,调整了教育目标,创新了教学方式,并对教学场景进行了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继续深入,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应改变教育理念,从实用性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向智能化思维引领下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型,培养兼具功能性和可迁移性的新闻智慧人才,并契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性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包括数据赋能、场景赋能和个体赋能三个方面:通过数据赋能增强数据思维应用能力,通过场景赋能构建“具身化”虚拟教学情景,通过个体赋能定制“千人千面”个性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建构心灵家园的价值。它培养个体看待事物美的视角、应对危机美的心态,能够改变个体的生存态度,涵养个体的优雅心境;它启迪人的心灵,诱发个体灵动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能够塑造个体美的生存状态和美的能力,使其精神生活丰盈而精彩;它进行以爱为核心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人性丰盈的完整意义的人,确保个体生命的鲜活与心灵家园的稳固;它陶养人的高洁品性,提高个体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能够促进人性的完美和心灵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李孝川 《学术探索》2015,(2):153-156
教育场域里效率至上单一育人理念的追求,学校程序化学习方式的灌输以及标准化学校生活模式的塑造,导致了学校教育重知识轻经验,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整体轻个体现象的出现。致使教育从"人的教育"转向了"工具的教育",陷入貌似理性的行为实则却遮蔽了其实质的非理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义,探寻一条新的教育变革发展路径,使教育走出形式理性实则非理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于恩萍 《云梦学刊》2010,31(2):99-103
韩愈主要受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强调生命个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本质特征。从感性生命第一性出发,韩愈在诗歌创作审美风格上尚“奇”。韩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精心地维护,诗文对人的个体生命也具有超脱和维护作用。韩愈将诗文的这种抒情审美娱乐功能概括为“舒忧娱悲”和“以文为戏”。  相似文献   

15.
雷禹 《天府新论》2020,(1):22-27
生命政治转向扭转了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路径,定义了新型的政治地平,把测度知识学的条件纳入政治语境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为左派的理论研究界定了新的研究范式,并促进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激进化。以“生命政治转向”为基础的激进社会理论打开了新的叙事路径,为左派的政治想象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其泛政治化偏好对于左派提出的理论承诺及兑现承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郝建东 《理论界》2006,42(2):140-141
审美教育通过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实现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自由超越的教育本质、净化和塑造生命情感、提升人生境界的审美功能都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发展与学术研究正在发生一种情感转向.情感是人之总体性、整体性、可能性、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内向性确认与升华.情感与情绪、情感与理性既有共性,也有区别.情感是一种地理对象性、社会对象性、政治对象性存在.从神话时期、帝国时期、启蒙时期,从商业现代性、工业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伴随人类文明的转换,人之情感也发生着深刻的历史转换.现代性、城市现代性的推进,为情感的丰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也使情感遭遇日益拉大的撕裂性张力.回归朴素与率真的情感、启蒙与尊重情感权利、建构与规范情感载体、重构与规范公共权力,对解决当代情感的片面世俗化、利益化、商品化、消费化等问题,建构更为合理的城市社会,具有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体的需要,是个体在精神层次上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而生命个体需要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体的体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深化基本理论研究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有:以个性为切入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性美;以情感为主载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感性美;以活动为主渠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内涵美。  相似文献   

19.
避开法律意义的规定,我认为权利就是自由,就是主体行为和选择活动的自主实现,因此人的权利的核心就是人的自主能力的充分展开和对象化。经验和常识都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之实现的最基本前提是个体和类的生命的存续,这个前提包括了人的吃、穿、行、用、安全等维系生命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形成的制约要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而道德情感的形成 ,必然要受到个体的生理基础、道德认知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说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运动和交互作用规定了个体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