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的文言小说类型,即骈体小说。中国古代骈体小说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气韵曼妙;与散体文言小说相比,骈体小说在景致描写上也尽显神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骈体小说在叙事上却存在先天劣势,它们注重铺排场景和抒发情志,以求延缓或中断读者的阅读进程,使其流连于骈体所营造的审美共时性空间之中。所以,在对中国古代骈体小说进行规范衡量与价值判断时,应充分认知该文体的审美特征与叙事风格,唯此才能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说唱文学为背景 ,切入中国小说口语发生的原生历史场景 ,就语体、体裁和风格三层面 ,深入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内涵和民族特性。认为口语和韵语在小说中的存在、叙事体与抒情体交互混杂以及浓郁的民间风格 ,构成中国小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与古代判词的文体融合及其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怀明 《齐鲁学刊》2001,(1):109-115
判词是一种司法文体,经过漫长时期的发育演进,在唐代发展完备并完成其文学化的转型过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学品格,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宋元时期,它开始与此时发展成熟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联姻,并在明代孕育出一种形式独特的书判体公案小说。判词在公案小说中有如下独特的美学品格和表现功能:一是有卒章显志、强化主题的功能;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在作品中起着结构上的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汉魏晋时期 ,“野史杂传”的写作达到鼎盛阶段 ,数量大、内容博 ,形式多样 ,而且突破了“史传”的纪实风格 ,体现了内容的趣味性 ,选材的自主性 ,写法的随意性。在整体虚构意识明显增强的前提下 ,注重叙述的生活化 ,情节的传奇化 ,人物的典型化。这一些都为稍后的志怪、志人小说以极大的影响。可见 ,东汉魏晋的“野史杂传” ,不仅起到在史传向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而且是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的直接滥觞  相似文献   

6.
从文体学的角度 ,对先锋小说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指明先锋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变革与创新使中国当代小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是基于先锋小说家们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诗意从未消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园地,它总是以各种形式显示自身的生命力。王统照、沈从文、孙犁、卞之琳等创作的诗化小说堪称此一时期的代表。然而,特殊时期的时代群体意识总是在修正这种诗性感怀,促使作家从自我抒写到社会表现:王统照诗化小说文体蕴含着时代暗影的来临,沈从文诗化小说文体寄寓着辟谬理惑的需求,孙犁等诗化小说文体标识了个体诗性情怀的消隐。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文体形式难以承受时代之重,诗意的外衣总是包裹着合理性诉求,在情与理的对峙缠绕中踯躅行进。  相似文献   

8.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存在是一种事实.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反映生活更自由,强化了小说的美感,推动了小说文体的变革.它的不足主要在于,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往往被化掉,作品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步履平稳甚至有点略呈缓慢的,而进入80年代以后,像一条突然被滚滚春雷惊醒的巨龙,一下子爆发了积蓄已久的神奇力量,在几乎所有的方面都进行尝试,且大多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这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的文体革命由王蒙的艺术手法探索肇始,由遮蔽到澄明,由无意识操作到理性化追术,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只用了20年时问就走完了西方现代小说用了100年左右才走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为新时期文学的蓬勃繁荣创造出了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王章才 《学术界》2023,(10):134-147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中国古代文体互文的具体方式约有六种:构思性互文;表现模式互文;讲说口吻互文;语言体式互文;风格互文;体裁、体类互文。这六种互文方式也不绝缘,相反,文体互文或文体融合常常是多种方式共存并行、综合性施加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在诗词曲之间,在古文和时文、辞赋和史传之间,甚至在韵文和散文两大文类之间,普遍都存在着互参现象,并且互参之际显示出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即高体位的文体可以向低体位的文体渗透,而反之则不可。这种定势及其艺术效果因为在书法中表现得最为直观易解,所以古代批评家常用书法来比喻和说明文体互参中的这种体位定势。书法术语破体也在唐代被引入文论,又在宋代浓厚的辨体意识中与本色构成一对有关文体互参的互补性概念,左右着人们对具体文体相参的审美评价。以高行卑的美学依据,实质就是木桶原理,即作品整体的风格品位取决于体位最低的局部,以高行卑可以提升作品的风格品位,反之就会降低作品的风格品位。不过问题的复杂在于,在跨文类互参之际,由于涉及文体的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例外。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
王瑜锦  谭帆 《学术月刊》2020,(5):126-137+184
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从古至今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分再到四分的发展过程。古人以笔记小说为小说之正统文体,传奇、演义均被视为变体。至20世纪初,章回体小说地位渐著,形成笔记、章回二分的小说分体模式,这一分体模式在不久之后即被打破。从20世纪20年代起,传奇和话本二体从笔记和章回体中逐渐分离,"笔记、传奇、话本、章回"这一分体模式遂流播渐广,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河北学刊》2005,25(2):97-104
东亚通过独具特色的进程形成了与欧美现代化极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亚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点也许在于一些学者所 说的"文化东亚",即儒教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文化内聚力和整合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威权机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某种共性。如果用"社会互构论"的眼界和理路,可以将中、日、韩三国 为核心的东亚视为"区域性互构共生体系"或称"东亚互构共生域"。这里的"互构"是从主体行动、权力、权益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来检视"东亚互构共生域"前景的。主体的差异性是"社会互构"的基本预设前提,因为差异才可以言互构,越是差异也就越要求 互补,通过求同存异的过程来求得互构共生的最佳值。东亚的兴起本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旧式现代性的一个有力挑战。中、日、 韩三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将重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实践。通 过对三国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政党和政府精英的腐败、三国自由贸易的推进,以及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如何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对东亚和亚太地区、对国际关系秩序以及全球化进程形成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 国应当尽可能地达到三赢互利,避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电视传播模式将传者和受者对立分割,在主动与被动、宰制与抵制中艰难发展。构建新型电视传播模式就是要使传者电视台和受者观众之间建立互构共变的和谐协调关系,达致多赢的传播结局。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冰心、陈伯吹、王统照、郭沫若、黎锦晖等作家笔下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追求故事的神奇曲折和内容形式的浅显生动,成为儿童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然而,这些作品虽然采用童话的形式,但承载了小说的内容,介于童话和小说之间,且带有浓烈的灰色的成人的悲哀,因此可称之为现代童话体小说。它们以"新的幻想"为其叙述修辞,以"童趣"视点为其文体形态,彰显了创作主体的"成年情怀",弹奏着成年人的心灵梦幻曲,其实质上昭示了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现实不满而渴望安宁的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   

18.
书牍文亦是唐小说"文备众体"之一"体".它进入唐小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完整的书信,另一种是以摘录书信的形式进行小说叙述.书牍文在体制和语体两个层面,影响了唐小说文体的生成:在体制上,书牍文介入唐小说故事的叙述,把小说文体构建成了一个多层面的开放性结构--召唤结构.在语体上,在特定言语环境中使用的书牍文体语言与唐小说中诗歌、骈赋、散文等语言的结合,丰富了唐小说的语言系统,孕育了唐小说的审美生成.  相似文献   

19.
郗文倩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07,27(1):137-142
中国古代文体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与礼仪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价值序列,众多文体因自身不同的社会功能分列于不同的位置,乃至有尊卑高下的社会等级。这个价值序列是正统文化辖制和威慑文人、文学以及文体的结果,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评判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卉 《殷都学刊》2004,(3):60-63
主要论及小说学及其研究对象 ;小说的认识流变、演化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小说史的本位研究 ,小说的文体研究 ,小说存在方式研究 ,小说文本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