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谣》周刊在观念意识和文学实践方面对"五四"时期的方言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语建设方面来看,方言文学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从文学本身来看,方言文学对新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新诗影响更大。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五四"方言诗歌创作从诗体、内容方面为新诗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时也面临简单浅陋的问题。总体而言,在当时宏大的文化构建历史语境面前,更多强调了国语、文化、民俗多重文化因子的参与和合力,从"国语"建设、思想内容角度强调方言文学,而较少为"文学"怎样利用"方言"这一文学命题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五四"文学发轫之初,就夹杂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左翼文学也常常带有鲜明的"五四"启蒙意识。但"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本质的差异,使得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这种碰撞冲突的关系在蒋光慈、柔石、丁玲等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从"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融合矛盾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延安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复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翻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近代翻译形态向现代翻译形态的转型.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相比,本时段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译品文学性的重视、翻译方法的根本颠覆、翻译家角色意识的建立以及译介态势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始于五四的中国新文学是一个与旧文学有着很大截断性的文学系统,其发生、发展、兴盛、危机、变革的诸般演进与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学史的前科学时期,主要有四个特征:发散式思维、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纷繁复杂的时代情绪。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重新评价伟大的传统,纪念和弘扬伟大的五四文学精神,对推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是极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 ,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 ,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 ,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 ,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反 ,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诩 ,并对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梁漱溟没有限于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争 ,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 ,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干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7.
建安文学和五四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异数,两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大体相同,作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体变革也有某些相似,但作家队伍构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形成的自由主义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建安文学倾向于个人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性质,五四文学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是其“五四”文学理念的重要基础,它不只是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文字工具,还具有着“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启蒙的巨大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更广阔的思想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弓 《南都学坛》2005,25(3):56-59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队伍空前壮大,留学生是其重要成分,国内新式学校的外国语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近代翻译文学成绩斐然的前辈仍在发挥作用,此外还有自学成材的翻译者。在选材、翻译及成果的发表诸方面,翻译者有竞争,也有相互支持,译作的署名方式透露出对译者地位的突出。译作的引言、译序、跋语、附记及各种注释,均能显示出译者的思想、感情、才华等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直译的呼声高涨。除了直译意译之外,还有“神译”等提法。白话在翻译文学中升帐挂帅,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摒弃文言。对于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学作品,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全译、节译、编译、译述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重要形态之一的“自剖”文学 ,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郁达夫式的创作之外 ,另有一批“五四”作家具有相当的自剖文学创作份量 ,且带有鲜明的风格差异 ,坦露自己时或采取女性作家所惯有的委婉曲折的心理描写 ,既不涉及“恶德丑行” ,也没有一般社会尚能相容的道德欠缺 ;或采取一种深刻的心灵忏悔与告白 ,但不涉及个人的私生活领域 ,把作品限定在一般社会道德所允许的范畴。我们把这一批作家的创作称为自剖文学的别样形态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经验主义实在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原则;工具主义真理观否定了终极真理论;重疑求证的方法论突出了理性主义精神;改良主义历史观表达了反封建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因此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曾被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它无情冲击封建文化的堡垒,大力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五四”思想的民粹主义因子是温和而潜隐的,但从后来它的极端化引发的历史文化进程的灾难性后果来看,对民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所呈现出的面貌做一些本质性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本世纪历史叙事中的主能指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学创作和相应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民粹主义思想渗透的一个独特又重要的纬度,也是民粹主义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体现,从“五四”文学这一视角入手,做这样的梳理将有助于许多观念的澄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转型、受众心理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报纸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五四"时期新闻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副刊的革新。这一时期我国报纸副刊突破其文化休闲性质而成为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阵地。少数民族报纸副刊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优良传统和办刊精神,发挥了大众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组织者的功能。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报纸副刊更加突出其政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性,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创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反,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序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梁漱溟没有限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急,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这不能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五四“劳工文学是中国工业文学的初澜。从人道主义到劳工神圣,到平民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五四”时期劳工文学思潮发展的脉络;从普泛的人,到劳工,到底层工人,再到作为阶级的工人,是这一时期劳工形象的变迁线索。初始期的锐气与多元思潮的复合并存构成了“五四”劳工文学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本身是错综复杂的,但细细看来,它主要是从社会改造的出发点、社会改造的目的、社会改造的主体力量、社会改造的方法、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这五个方面形成、演进和转变的。理清这几个转变,对于准确理解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