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94-198
社会建构论并不否认疾病实体的存在和其生物医学特性,而是基于disease和illness概念的区分,宣称疾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疾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维度,这与医学界转换生物医学模式的呼声彼此呼应。在医患矛盾突出和医患纠纷激增的背景下,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中的疾病和医学社会学研究无疑叩开了修复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裂缝的大门,也促使学界重新思考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又是一个多面多层的事域 ,学界对此问题讨论有余 ,理解却不足 ,现实中国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自有其特定维度之所在 ,要准确把握这个问题 ,必须实现理论的本土化、视角的深向化、问题的历史化。  相似文献   

3.
概念史研究对历史过程及学科史分析所带来的新视角,使其成为学科史研究的新兴方向.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学术史陈述,较少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概念、视角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应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以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视角的建构与转变,可以看出,从社会到群体的转化过程中,对作为具像的群体和作为研究概念的群体的差异性认识,决定了早期西南中国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处理及其研究逻辑的建构.对研究概念、视角本身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当下西南人类学研究之新分析概念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2):172-178
话语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学术领域,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视角。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中共政治话语的源起与嬗变、党的主要领导人与政治话语建构、政治话语与政治动员、重大历史事件与政治话语建构、重要话语概念等角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需要看到,目前的研究在拓宽研究领域、创新方法范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总结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困境、建构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学者们突出时代性和技术性,认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新时代运用新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思维方式、强大的监督力量和引导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也在专业人员、数据处理、隐私保护等方面面临新问题。学界集中从国家、学校、教育者三个维度研究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路径,强调共生主体、制度保障、思维转换、技术提升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查(Better Life Survey 2019)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民众当前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各维度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探讨了多维度获得感测量指标对三种不同维度的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水平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社会阶层的解释力相对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感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但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以及"获得共享"中的赞美贡献者,与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维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获得内容"中的身体健康和"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安全,对美好生活需要家庭关系维度有更显著影响;"获得内容"中的升职加薪和"获得体验"中的过得舒适,则对美好生活需要个人物质维度有更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层面获得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较之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值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行详细梳理、辨析与论证。从研究对象看,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至现代文学;较之此前已有的从经济角度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潜在研究对象将是在这基础之上的"民国",更具整体性。从研究目的看,以"民国经济"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构现代文学经济学,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纷争,而在于对文学、文学中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此相关,我们必须警惕这一阐释视角的有限性,细心甄别研究对象,并力求回归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8.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长期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启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望取得“范式新解”,从本体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重构、实践视角切换以及多元学科融合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学科视域的转变;从认识论维度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迁,全面审视范式困境,有助于强化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底蕴与生成逻辑;从方法论维度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以此为突破口精准治理系统缺陷,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借鉴新教育学研究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谋求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情感结构"是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通过梳理"情感结构"在威廉斯不同时期著作中的不同内涵,把关于此概念的理论建构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为连接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桥梁的重要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回应学界的质疑,促进"情感结构"理论的发展完善,还能为文化研究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在研究内容、路径和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政治学"特色,其以政治思想为研究核心,将有关国家和统治的学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超越以少数著名思想家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关注更为广泛的政治思想存在,加强对政治实施理论、政治决策程序等的研究,并关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在对历史人物、思想流派、思潮、概念等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各种研究路径的综合使用,并注意研究方法的几个"结合":专题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实证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1.
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旨在揭示某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背后的动力机制.传统研究秉持客观主义取向,忽视了社会问题与政策议题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建构属性.通过社会建构论视角的引入,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将涉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议题”三个阶段,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主观诠释与意义赋予的互动过程,意义竞争的获胜者能够最终进入政策议程.以话语为媒介,从行动者、情境和策略三个维度来考察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议题的社会建构逻辑,体现出结构与能动要素、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得以颁布的因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关于诚信、信任与信用的讨论很多,但基本上没有建立于一个清晰的概念划分与研究视角之上,进而导致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讨论焦距含混,从而无法应用于社会和经济建设。为了厘清诚信、信任与信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必要对相关概念的使用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进行深入分析。但问题的解决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有必要从中国学术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整合,明晰它们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从而为更好地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核心话语,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开始从基本范式、理论根基、功能定位和当代建构等多重维度全面切入,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基本路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是建构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为政治话语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本义以历时的角度考察6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2012)中的概念隐喻,总结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数,分析三种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的建构方式并探讨这三种概念隐喻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变化情况。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使用变化与我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相关联。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把握概念隐喻的功用,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国内"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界争议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归为概念、研究内容、功能与核心、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结构及发展模式等.在整体研究水平,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王崇 《天府新论》2016,(3):15-21
政治权威建构直接影响权威主体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既有研究多立足单一主体视角,探讨权威主体控制、动员、嵌入权威客体以建构政治权威的过程,对于从政治回应角度建构政治权威尚缺乏深度分析和足够重视。在考察三种典型权威建构方式的基础上,将政治回应的中国实践划分为三种类型——诱致性回应、主导性回应和本体性回应,以政治回应建构政治权威,契合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现实诉求和整体趋势,有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保持政治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不仅仅是思想意义的表达,语言本身更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语言问题之于政治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当今政治学界存在的某些重要理论纷争与其说是政治理论问题,毋宁说是语言使用的问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些政治实践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政治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言语行为。关注语言问题、探究语言与政治之间的隐秘关联,是学术界不可轻忽的重大研究课题。但时至今日,从语言的维度探究政治问题,在政治视域中考察语言现象,对于国内学界而言尚未形成理论研究上的自觉意识。创立政治语言学,从政治学与语言学的双重视角研究复杂的政治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