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洪志 《理论界》2014,(5):114-117
辽宁朝阳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期祭坛,是该时期迎来鼎盛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祭坛。本文从祭坛的起源与演变角度切入,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祭坛的形制结构、主要特征及其蕴含的礼仪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论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三环圆形祭坛的设计思路——"规"和"矩"并用、形制内涵——天文历法、祭祀对象——太阳,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200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出土遗存可分三期。其中一期遗存包括灰坑、灰沟、柱洞、墓葬、陶片堆积层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多为夹蚌黄褐或灰褐陶的平底筒形罐、鼓腹罐等,以素面为主,有些近口部装饰条形附加堆纹。陶器火候不高,陶质疏松,器表有明显的泥条盘筑法套接所形成的凸棱,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的制陶技术最为原始的一类遗存,年代检测在距今万年前后。该类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早期陶器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本文通过分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的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功能和文化内涵,说明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对玉器的使用经过社会关系的变革后形成了制度化的礼制,这种规范化了的祭祀用玉及其展示的社会差异和社会组织功能,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礼制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雷广臻 《理论界》2013,(11):195-198
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的主要遗迹有坛庙冢台等,标志了当时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以筑屋文化、用火能力、服饰文明、经济基础、天文历法知识、婚姻革命、祭祀礼仪等为基础,形成了一个集大成的文化高峰;红山文化女神与神庙独一无二,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所代表的群体人类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牛河梁遗址奠定了中华阴阳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玉龟文化成为《易经》文化的源头;将黄帝文化时期分为前黄帝文化时期、黄帝文化时期、后黄帝文化时期,将红山文化分为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后红山文化时期,指出黄帝文化的三个时期与红山文化的三个时期存在对应关系,这对于理解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形成以玉为纽带的会盟文化、形成完备的社会管理系统,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谭国武 《理论界》2023,(12):71-80
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仁”的核心精神,生养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宋志春 《理论界》2013,(7):199-204
牛河梁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55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本文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的分布、种类、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入手,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陶器及纹饰的形态,进一步探讨其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婕  朱成杰 《理论界》2012,(12):195-197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的鸟兽纹玉佩是鲜有的异类动物合雕题材,玉佩中的"鸟"代表天上的猛禽猫头鹰;"兽"应是地上的猛兽野猪。二者一下一上结合在一起,表示了天地交合的设计理念。鸟兽纹玉佩整体表现了天地交泰、阴阳和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孙柏楠 《理论界》2014,(6):111-113
活化又称激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概念,也泛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本文借用活化概念,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活化研究,意在更好地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探索、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弘扬与传承,使其从原来孤立的遗址(无活性或少活性状态)转变为可观、可感、可体验遗址(有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区小双桥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商文化遗址。学术界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将小双桥商文化陶器群按时代相对早晚关系分为三个组,据此推断有关遗迹、遗物属于不同阶段形成的遗存现象。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判断小双桥商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商王仲丁所迁之阝敖都  相似文献   

10.
红山古玉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神秘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在我国古玉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引中外无数专家学者竞折腰。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象征的红山文化的重要载体(郭大顺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我国红山古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鉴定结论公布,特别是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的发掘而横空出世。在此之前,人们对于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红山古玉仿佛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1.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朝鲜半岛出现了原始平底栉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陶器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淤泥的细泥胎土以及在其中掺以细砂的胎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朝鲜半岛的陶器与其它出土品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地区陶器形制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异,历史进入“无纹陶器时期”.早期原始平底无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文化似属熊民族和虎氏族所有,以中—西区栉纹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可能属于檀君天神族,而褐色纹彩器或许是华夏“仙人”的遗存,这三支势力的融合构成了朝鲜半岛的史前黎明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常以“一道道川来,一道道梁”来形容鄂尔多斯高原的风光地貌。 当地最高处的山梁称梁地,顺梁地而下的山坡是为坡地,坡地以下的第二台地叫塔地,处于河沟之旁邻近水源的第一台地是川地。这样的区分,恰与当地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它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从准格尔旗到河套地区的黄河沿岸,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似乎摸到一条规律:要寻找距今约六千年,即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阶段的人类活动遗存,就应当去梁地察看,会遇到像壕赖梁、窑子梁那样出有尖底瓶、彩陶等红色陶器的文化遗址;要寻找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即相当于龙山文化阶段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一般应到坡地或塔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因头部特征接近于猪,曾视为猪头龙”①。牛河梁积石冢等遗址出土的猪首龙:“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硕大,环体肥厚,双短立耳,大圆睛,吻部刻画多道皱纹。”②1.猪首龙产生的文化模式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对一种行为方式和一种文化现象的解释必须找到其整体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的本质特性上去解释才能靠近它的本质。猪首龙产生于是东北地区的“女神文明”时代。据上个世纪的考古报告,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肇源白金宝文化是嫩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白金宝文化各期遗存所发现的纹样陶器残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根据对相关纹样陶器残片的研究,可以发现,白金宝遗址陶器纹样的形成,有一个明显的由简入繁、由少趋多,由单独纹样形式向系统纹样形式的衍生渐变过程.从审美角度切入,对白金宝遗存中绳纹陶器的纹样施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考察白金宝绳纹陶器的纹样规律.进而,解释白金宝文化的社会活动痕迹与当时原住民生活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白金宝文化审美特征及其审美发展脉络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7,(10)
随着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牛河梁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价值备受关注,对该遗址核心组成部分的女神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女神庙出土实物、女神庙主要功能、女神庙的重要地位及影响三方面对其核心地位做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11)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6000年到5000年间的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牛河梁红山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解读其内涵,为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展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百多年来的考古学、历史学进展表明: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以农耕畜牧业和陶器工艺为代表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时期,即"前文明时期",这个孕育文明的历史阶段即"陶器时代"(Pottery Age).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把史前史三分期修正为四分期: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及以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基本以饰压印、刻划纹的罐类器为主,但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公元前1千纪后半叶,却突然开始盛行束颈圆弧腹的壶类陶器。本文认为,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包含壶类陶器的遗存,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面貌,可以统称为巴泽雷克文化,并且可以划分为与三群陶壶相对应的三个地方类型;巴泽雷克文化中陶壶的出现,当与来自其南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其兴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7月24日,中国新闻界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重大的考古新闻:“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报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断定,5000年前这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这一报导是新华社记者卜昭文写的.嗣后,卜昭文同志又多次亲临考察红山文化遗址,与专家们多次探讨,在此基础上,又于1991年出版了《5000年前的神密王国》一书,对红山文化的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与介绍.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制造陶器.陶器在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包括陶器在内的大量遗迹、遗物的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发展阶段及走向文明时代的历程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1977年,我省武安磁山的发掘,即以全新的文化内涵引起了考古界的注视,它是华北地区首次被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至5600年之间,被称为“磁山文化”.该遗址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