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遗产税征收已进入日程安排,而且具体征收起点、对应税率及其计算方法等都被披露出来——遗产税自80万起征,500万的遗产净额应纳税84万,1000万、3000万的遗产净额分别应纳税209万和1034万。  相似文献   

2.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直接税,并将直接税视为增加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随着直接税体系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所得税、遗产税等税的相继开征,新式人才的匮乏以及征税人员专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财政部为适应形势需求,通过考训制度、在大学开设直接税讲座、保荐等途径,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高学历、专业性技术人才,对于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扭转税风税纪等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复杂的战争环境、盘根错节的派系之争、频繁的机构裁并等问题逐渐腐蚀了直接税所标榜的“新人新税新精神”。这固然与其税制本身、税务行政、稽征方式、征税环境等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直接税作为西方先进的税种之一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不匹配。  相似文献   

3.
从各国征收遗产税的政策目标 ,遗产税的类型 ,对赠予财产的征税方式以及舆论准备与配套措施几个方面探讨国外的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指出我国应尽快开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4.
各国遗产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税是一个古老的和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税种,它分为: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三种。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遗产税的比较和分析,提出我国征收遗产税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使遗产税和赠与税开征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而遗产税和赠与税应该配合征收,采用并行征税模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优化税制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征收直接税。直接税逐渐成为国家财税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在稽征过程中,逃税现象严重,尤其到抗战后期,逃税现象愈演愈烈,这固然与直接税税制本身不健全、税法不完善、税务腐败、征管手段不规范、征税环境恶化等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此外,直接税的逃税还在于直接税税制的公平性遭到破坏。直接税逃税问题从另一层面也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对税收的征管能力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7.
遗产税法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政府与纳税人的博弈过程。既然是制度变迁过程,就必然涉及到两个问题:产权制度变迁的生产效应和分配效应。而政府与纳税人的博弈过程的实质就是纳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政府反纳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博弈。关于遗产税的制度分析还应包含两个方面:遗产税这一制度安排与其制度环境的关系;遗产税的征收与现实生活中税收道德的缺乏相悖。总之,在我国,遗产税的征收是必然的,但是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1):119-12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强力推进,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实行的间接税主导型税制已经不能与新常态下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推动税收体制向以直接税为主导的税制转变已势在必行,推动和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垄断税、资本利得税等在内的直接税税种的组织征收,对我国的财税制度改革定会有所裨益,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产税是否应该开征以及在什么时候开征,一直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目前有一些人对于我国是否有必要开征遗产税,是否具备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提出了质疑。文章论证了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征收遗产税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开征遗产税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开征遗产税若干问题的思考朱大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开征遗产税的理论依据遗产税是对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收。对此,有很多人想不通,人都死了,还要征税,是不是太不近情理了。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遗产税课征的依据问题,即国家为什么要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遗产税制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收 ,是财产税体系中的重要税种。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征收遗产税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我国应并行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 ,遗产税应采取总遗产税制模式 ,征收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税率应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慈善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慈善税制也一直被认为是推动其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联邦层面与个人慈善捐赠相关的税制安排包括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遗产税和赠与税。个人慈善捐赠的税制安排具有四个特点:完整的征税体系;通过不同的税前扣除比例引导捐赠取向;激励富人捐赠的高额累进税率;自主申报并允许自由选择扣除方法。为了解决我国现行个人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设置不同的扣除比例引导慈善捐赠、制定不同的扣除方法供捐赠者选择、适时建立遗产税制度并制定遗产捐赠的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未来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加快直接税改革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体系并不能有效支撑直接税的征收,导致直接税税制改革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我国直接税征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重分析我国直接税征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我国直接税税制改革顺利推进,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遗产税以10万美圆为起徵点,共分为11个档次。如10万-15万美圆,税率是30%;100万-125万美圆,税率是41%;200万-250万美圆,税率是49%;300万美圆以上则徵55%的遗产税。遗产越多,缴纳的税款也越高。如果一个人留下200多万的遗产,真正到後人手里的也不过一半左右;如果一个人留下了300多万的遗产,那麽後人连一半也拿不到了。最要命的是,美国税法规定,遗产受益人必须在继承遗产前,先缴纳遗产税,然後才能办理继承手续。比如说,老子留下了1000万美圆的遗产,儿子要继承的时候得先掏出550万美圆交税,才能拿…  相似文献   

15.
征收遗产税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200多年前指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确定的,除了死亡和税收。”不幸的是,这两个不可避免的事件以联邦遗产税的形式合为一体,在减缓经济增长、降低社会流动性和浪费生产活动方面造成大量破坏性结果。此外,遗产税所造成的开支远远超过这种税收可能产生的任何利益。 从表面上看,一些观察家可能认为,目前的遗产税是没有严重争议的。例如,人们往往声称,遗产税只是落在“富人”身上,因此起到减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遗产税的其他支持者提及遗产税在1998年征集的230亿美元税收收入,或者遗产税激起的把遗产留给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遗产税制度及其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的遗产税制度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分析西方3种课征模式利弊的基础上,对我国遗产税立法中征管模式、纳税人、征税对象、起征点、税率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税制的发展,中国经历了数次意义重大的税制改革,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目前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仍偏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税制结构也将经历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未来15年,税制改革的重点将在直接税领域开展,尤其是逐步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并稳步开征遗产赠与税。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相似文献   

18.
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去去世时遗留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开征遗产税有利于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税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遗产税的开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已提到议事日程。按国际惯例 ,遗赠税有多种税制模式 ,规范我国遗赠模式 ,是开征遗赠税的核心内容。我国遗赠税的征收应分两步走 ,一是宜采取设总遗产税制不单设赠与税的方式 ,二是实施两税分设。规范我国遗赠税制的设想主要有 :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 ,合理确定纳税人和课税范围 ,确定计税标准 ,税章设计实行简便原则。  相似文献   

20.
凡是在中国境内经常居住的中国公民,死亡时遗有财产者,都是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在中国境内经常居住的中国公民以及非中国公民,死亡时遗有财产者,只就其在境内的遗产交纳遗产税。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人应按这样的顺序确定:有遗嘱执行人的,以其为纳税义务人;无遗嘱执行人的,则以继承人及受遗赠人为纳税义务人;若无遗嘱执行人、继承人及受遗赠人,则以依法选定的遗产管理人为纳税义务人。如因特殊情况不能选定遗产管理人的,税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制定管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