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玉婷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90-92
徐渭的本色论不仅仅是指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而且还在前人本色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徐渭在其本色论中,指出了戏曲的创作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使"奴、童、妇、女"都能接受,并且要摆脱迂腐式的说教,还原戏曲本色,注重戏曲的审美功能即"感发人心"。徐渭的本色论推动了明朝戏曲的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成熟,汤显祖的唯情论和王骥德的戏曲理论都是在其本色论影响下的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张进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
徐渭的<四声猿>是其四个杂剧的总称,但关于其题名的意蕴以及题名与四剧的关系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尽管四个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写作背景,但它们都或隐或显地寓有徐渭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慨,寄寓着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涵.徐渭晚年用四声猿来编排、命名四剧,表达的是哀极痛极之情,抒发了无望与绝望的悲哀,寄托了悲恸的自吊、自悼之意. 相似文献
4.
本色论是徐渭戏曲理论的核心,本色论的两重涵义分别是主张作品的真实无伪和通俗易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文坛追求复古和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两种杂剧作品《四声猿》和《歌代啸》很好地实践了这种理论主张,思想和艺术水准都达到明以来最高水平。在徐渭的戏曲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下,明晚期文坛掀起一股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热潮,戏曲创作也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张则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24-27
徐渭《四声猿》杂剧与写意花卉具有相同的创作机制 ,可以互相诠释 ,主要表现命运的抗争、人性的思考以及天才的倔强和自谑。它通过反向错位 ,使作品产生强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孙雅芬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78-81
桂馥《后四声猿》作为清中期杂剧的代表,体现了当时杂剧创作的特征:形式结构上的单折短剧特点;抒怀写愤的抒情短剧特征;雅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储著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0-24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徐明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3)
徐渭的文艺思想极为丰富 ,其文艺价值观和风格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徐渭认为诗歌“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文艺作品要抒写真情 ,表现个性 ,“出新鲜” ,才具有传世的价值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贱相色 ,贵本色”的审美价值标准 ,其核心是尚真求新 ;其风格论见解深刻独特 ,丰富深化了传统风格理论 ,拓宽了研究领域 ,极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元人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与明人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均搬演月明和尚“点化”妓女柳翠成佛的故事 ,但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既无同源 ,也无先后承继关系。李寿卿的《度柳翠》是佛教观念的演绎 ,是一则风格严肃的“度脱”剧 ;徐渭的《玉禅师》则取材于民间传说 ,是中国民间对佛教观念的解读 ,是一则戏谑滑稽的谐剧。文章以“细读”的方式 ,对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加以比较分析 ,并参以史实辨证 ,揭示出徐渭创作此剧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10.
卢盛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刘善经《四声指归》是唐前声病说的重要文献。《四声指归》保留有沈约、刘滔、王斌等大量齐梁声病遗说,他们至少论述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傍纽、正纽等六种病,结合其他材料,可以知道齐梁时代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从刘善经《四声指归》,可以了解沈约、刘滔、王斌等齐梁声病说的具体思想。《四声指归》自身对八病也有全面系统的阐述。它对病目有明确的定义,对八病有进一步阐发,既论诗之声病,也论文之声病,在八病之外,论及一些新的病目,有一些新的看法值得注意。《四声指归》大量吸收、采纳齐梁遗说甚至沈约遗说,但是也吸收了齐梁之后的材料和声病之说。可以说,《四声指归》是隋代以前声韵病犯说集大成的著作。在讨论声病说发展的时候,对产生于隋代的这部著作,我们应该给予更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画家和诗人。本文立足于他的杂剧《歌代啸》,并参考其它戏剧作品、戏曲理论以及艺术作品,探讨晚明"混音"现象。 相似文献
12.
论徐渭《四声猿》及明杂剧之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谈起元杂剧不得不首论关汉卿,研究明杂剧,也不能不提徐渭。前者“初为杂剧之始”(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北杂剧有创体之功;后者《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赵景深《戏曲笔谈》)。明代杂剧,固然不如明代传奇那样光彩夺目,成绩斐然,但其精炼、其明快、其活泼,却也足以悦人耳目,彪炳后世。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记录,共有作家109人,作品523 相似文献
13.
林升圭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2)
<四声通解>是16世纪韩国朝鲜时代的一本韵书,该书是为了朝鲜人学习汉语语音和词汇而编写的一种工具书.通过该书和中国韵书、<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之间的比较,我们发现了本书的编排体例明显地反映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韩语特征,即以"韵部与字母第一,声调第二"为原则来编写.这是与中国传统韵书<广韵>有所不同的,而与元代韵书<蒙古字韵>完全一致,而且与现代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工具书的语音教学部分的体例之间也有一致性.我们可以说<四声通解>是在"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的一种汉语语音学习参考书. 相似文献
14.
15.
沈云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5):93-96
<鼓掌绝尘>在明清小说中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中篇小说集,其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语言艺术本色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得浓淡、深浅、雅俗三昧,这具体体现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口语和场景描写等方面的语言运用上. 相似文献
16.
常德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10-112
徐渭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入画,以惨痛的人生经历入画,以恣意的狂草入画,以氤氲淋漓的水墨入画,并能集古人之所长,开创了独特的中国大写意花鸟画风。其中《墨葡萄图》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中的得意之作,画中的题跋也被徐渭一题再题,草书题跋与大写意《墨葡萄图》珠联壁合,谱写出徐渭半生的经历和沧桑。 相似文献
17.
18.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熊十力<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本是承续<尊闻录>而以变易为体.但马一浮对这一思路却明确而强烈地表示反对,致使熊十力对原有思路渐生疑虑,并在撰写<新唯识论>后半部的主体部分<明心>章时觉得下笔甚难.熊十力最终请马一浮替其改定<明心>章且从之不疑.马一浮的改定使<明心>章放弃了以变易为体的非现成性本体论思路,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的现成性本体论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九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2):24-28
《金瓶梅》是历代禁毁小说,所以在“四大奇书”中,这部小说的研究是最不充分的。在人物研究方面,视线多集中在以西门庆为圆心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本文从小人物秋菊对塑造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和秋菊在全文结构上的意义两方面,探讨了秋菊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在世情小说双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秋菊和傻大姐其实是小说家匠心独运的人物。这一类带有痴傻性质的人物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类型表”中值得添上一笔。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词论》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 ,阐述了我们应以辩证公允的态度去看待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