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北宋“太学体”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学体”,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流行于太学的一种文体。它是石介在猛烈抨击“西昆体”的同时,把文风引向另一极端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怪僻。“太学体”在太学建立之后的形成、影响,以及欧阳修嘉二年(1057)知贡举与它所进行的斗争,是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北宋官方对民间出版的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相对宽松的图书出版政策延续了六七十年后,到北宋中期发生了变化,即加强对民间出版的管制,在图书出版活动中推行书稿审查制度。天圣五年(1027年)二月,仁宗皇帝以诏令的形式颁布了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详尽的书稿审查制度。欧阳修、苏辙二人先后对书稿审查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它产生于隋唐,成熟和完善于北宋时期。科举制形成之后,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唐代科举对文学产生的是一种间接影响,主要是由科举考试所派生出来的行卷制对文学发生直接作用;那么,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科举考试的程序化和严格化,科举制本身便对文学的发展形成直接的制约作用。本文拟从四个不同的时期,论述北宋科举对文学的发展趋向和兴衰的影响,以期对北宋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利用考试取士的机会对当时学者以“险怪奇涩”相尚的文风痛加排抑,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四朝国史·欧阳修传》)。这是他所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关于欧阳修所打击的文风究竟是西崑体骈文,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6.
元稹、白居易所发展扬厉的新乐府运动,区分出了乐府诗的不同体裁,其中,借乐府新题创作文人诗,成为一种风尚。这进一步影响了北宋诗风,并成为“宋调”之一种。北宋诗人王禹偁、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都参与了创作与创新,苏轼尤其赋予了乐府新题以士大夫的道德意义以及社会交往的功能。在其中也不乏日常化趣味。北宋诗人对乐府新题的利用和再创造,也反映了诗与乐之间互相借鉴、影响的关系。士大夫对体裁和表达的创新,也包含了对民间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北宋庆历、嘉佑时期,馆阁与学士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学才士。欧阳修作为由馆职到词臣的著名文臣和文坛盟主,继景德杨亿、钱惟演、晏殊等馆职学士之后,与苏舜钦、梅尧臣等共同完成诗风的新变。由贡举锁院产生的唱和诗集《礼部唱和集》,成为馆职词臣学士诗人群唱和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与北宋中期的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醉翁亭记》不仅只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的意义在于影响了从庆历到嘉年间的北宋中期的文学:包括诗和词的三种文体,并将音乐、书法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引发一时的名公巨卿、文坛翘楚如宋祁、富弼、王安石、苏轼及苏门学士的文学见解;从《醉翁亭记》的传播与接受又可以窥见欧阳修主盟的北宋中期文坛文人唱和交游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士大夫在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文化和精神风貌 ,形成了独特的“士大夫政治”。这种政治的形成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当时宋学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主盟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人物,是在诗词文文论和史学诸领域中多方面地显示才华而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大力地提倡以变革时文为其宗旨的文学复古,同时致力于古文创作,“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这个以复古为革新的文  相似文献   

11.
略论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学复兴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学复兴运动中 ,从时代要求出发 ,结合社会现实和理论发展的需要 ,不仅张扬了儒家价值系统中“积极有为”的“道” ,而且把儒家学说义理化、人文化 ,重建了儒家知识系统的“学”。这既适应了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统治的需要 ,又为儒学的发展和宋学的崛起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三苏父子生活的年代,恰逢北宋进士科举改革之时。作为士人以至官僚的三苏,不同程度地适应和参与了这场科举改革。改革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展示了苏氏对科举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态度与主张,也因此影响到三苏及其诗文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三苏的个案体现了北宋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科举制度研究逐渐从感性批判走向理性思考,并注重为现实服务。20世纪80年代的科举制度研究多是制度自身内容的介绍考证,或限于状元等鼎甲人物的一般描述,而与科举紧密相关的学校教育、区域研究等相对不足,理论方法比较单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社会学、心理学、“中观史学”等理论方法则被逐渐应用,研究范围扩大,科举制度的运作和区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边远地区的科举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者不但更加注重明清科举与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与现实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观点一:(祝尚书教授)北宋古文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北宋古文运动的开展一开始并不顺利,直到北宋中期,欧阳修主持文坛,提出“文”、“道”并重的“文”、“道”观,将古文从“道统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以他富有战斗性、建设性的理论和突出的创作成就,扫荡“西昆体”余风,与怪癖的“太学体”文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培养了大批人才,才使北宋古文运动朝着胜利的方向大步前进。北宋古文运动的胜利大致决定了我国后来数百年间文章的总体面貌。从这个意义上,欧阳修不仅是一代宗师,更是“文章百世之师”,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文人石上濡毫志岁月的传统发展至北宋初、中期,题刻方式由唐人“就旧碑之阴及两旁书之”转向了宋人“别求一石”的碑刻另题,且宋人还扩大了摩崖题名由北向南的延伸发展,以致摩崖题名主题发生了由公到私、由人文到自然的转向,逐渐导致题名数量激增,故可将此视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现象。一般而言,题名多由士大夫与僚友、子弟、僧道等人同游时生成,多是寻幽探奇、追慕前人、抒发政治期望等心态催生,其产生多具有计划性,多能及时刻石,且题名拓本常成为士大夫与好友传阅赏玩的对象。以北宋中晚期黄庭坚等人为例,可见题名多产生于士大夫的出外宦游生涯,且其生成颇受限于任职的地理环境,党争时期的谪宦频迁促进了士大夫的题刻频率。崇宁党禁时期,卷入党禁的士大夫普遍惧题,说明出游留题行为可能受到政争因素促进与制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宋古文运动以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五月为限,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情形如《宋史》卷四四二《穆修传》云: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今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能称文者必曰穆参军.但是柳开与穆修等以民间自发的方式从事古文创作,难以对抗“时文”的强大势力.宋仁宗天圣七年五月试图通过科举取士的途径革除文弊,特发布诏令云:  相似文献   

18.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苏辙、苏颂、吕大防、刘挚等十余位朝中高级官员,在相对集中的几年时间内都给一篇名为《李氏述先记》的文章写了跋文,出现了一次高级官员的群体题跋行为。跋文的题写时间,大致集中在元祐二、三年和六、七年两个时段,少数写于元祐八年春,记文作者名不见经传,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挖掘地方志文献对记文的收录,分析记文内容,考索作者履历,可以纠正一些史籍记载的讹误。通过对作者与跋文撰写者社会关系的勾勒,可以看出,北宋“元祐更化”引起的政局变动、科举选官制度相关的同年关系、士大夫在政局变动中不同的政治态度等,与这一群体题跋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深化对宋代士大夫群体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北宋词的发展流程看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田维瑞一宋人论词,注重“雅”、“俗”之辩。柳永欲把词引向市井,还原于民间,遽遭士大夫文人朝野相讥,遂误终身功名。崇雅,皆以《花间》为正宗,视温、韦为鼻祖,北宋以至于后世遂形成一种习惯定式,视词为艳科,“侧艳小技”,...  相似文献   

20.
北宋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北宋散文的发展几乎是与北宋古文运动同步发展的。欧阳修奠定了北宋古文运动胜利的基础,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并标志了北宋古文运动的胜利完成。北宋散文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宝库中璀璨的珍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