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卢斯飞 《云梦学刊》2014,(1):158-160
成书于1500年前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影响。千百年来,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的著述联翩不断,林林总总.被学术界称为“龙学”.为阐发、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由于史籍上关于该书作者刘勰家世的记载十分简略,而作者所处的六朝时期在文化思想上正处于重大嬗变、全面更新和空前活跃的年代,特别是该书具有“体大而虑周”、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化革命”前17年;二、“文化革命”时期;三、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鉴于第二时期是凋零期:名目繁多的“大批判组”取代了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有如起诉书、判决书的文艺批判在冒充文学评论与研究,因而这里略而不谈。“文革”前的17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6月,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艰苦创业、全面建设的阶段;反右扩大化后至“文革”前夕,则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迂回徘徊阶段。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下列特点: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文学评论,从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最深刻的革命。“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5.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2,18(3):69-73
“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译介的范围既有对日本、欧美等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输入,也有对其他一些弱小民族的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吸纳。正是这宏阔的译介眼光,为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与突破传统的文艺理论框架,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格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研究 ,即在女性文本分析中寻找根基、在整体观照女性文学中构筑全新的女性文学史、在不懈的努力中走向成熟、在“论争”中完善自身 ,使我们能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并对它加以丰富和完善 ,从而完善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理论学科对于现实的介入性以及跨学科的存在样态,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定位不明而走向自我放逐,成为失去学科自主性的“他者”。这种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话题的不断涌现、原创性的薄弱和学科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匮乏。客观地说,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他者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内外诸多思潮尤其是国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较大,也最直接。文学理论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科学化”、“美学化”、“批评化”、“文化化”等,也问接或直接地植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由于近三十年国外文学理论传入的“准共时性”,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他者化”,也明显显示出“密度大”、“转向迅猛”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相似文献   

10.
“新批评”和“解构主义”作为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两种不同的批评模式,它们在尺度、策略、批评的理论指向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文本展开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效果。而后者作为一种批评的主要方法,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更具有代表性,并且对其它思潮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英国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英国文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性非殖民化文学的迅速崛起、现代主义和各种时兴理论的挑战、传媒革命以及意识形态的嵌入 ,使英文经典面临被解构的危机 ,同时也使“伟大的传统”得以重建。在当代 ,英国文学研究与“英语专业”、“文学欣赏”、“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大众文化”、“影视传媒”等共同构建新的英语文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批评     
以往有关历史批评的讨论,构成了一个历史批评对象和历史批评者的二元结构,这也就促成一些历史学家努力为历史批评在历史学科内争取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位置.事实上,这样做矮化了历史批评在历史学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的真正地位.历史批评的核心问题所涉及到的批评对象、批评者、批评目的、批评标准,正对应了历史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研究者、研究目的和研究准则.因此,历史批评完全可以等同于历史研究,它融入到整个历史研究之中,成为历史研究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评理论。批评理论大致内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会学科分支,首先是传统文学理论和狭义比较诗学,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学和国际文化政治等广义比较诗学。享有这种广泛综合性的批评理论,显然构成了与比较文学二而合一的知识新局。与其用危机论、取消论来喻指比较文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困境、困惑,不如将批评理论当成比较文学的自然生成,二者在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推演到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现代世界体系重建的现代世界历史路径中,既相与同谋又相与创生,有望成为20世纪全球化学术的基地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经史之鉴”是古人处理政治伦常问题的一种基本原则。古典小说批评受制于“经史”,往往使其运作产生三种误区:一是将古典小说,尤其是演史小说混同“经史”;二是给古典小说概念的界定带来混乱;三是混淆了古典小说识鉴与审美之间的界限。班固、桓谭等人虽然较早就对古典小说作出过符合其自身特点与规律的阐释,唐、宋、明、清乃至近代的许多古典小说研究者也曾力图使其走出“经史”的误区,但古典小说识鉴中的“经史”原则与欣赏中的审美要求却始终处于相互矛盾的境地之中,这也是古典小说创作与批评不能真正摆脱“经史”限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是中国当代批评领域中的常用词。在今天,“多元化”不仅引领着批评的话语时尚,还形成了能激发批评创造力的“话语场”。应该说,多元化观念的流行给中国当代批评的思想及其解析问题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中国当代批评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多元化观念的流行中,一些与批评相关的词语概念,如“立场”、“原则”、“观念”,如“阵营”、“研究”、“论辩”,如“问题”、“本质”、“现象”,如“内容”、“形式”、“标准”,如“艺术”、“理念”、“批评”等等,正在多元化的“话语场”中逐渐分化、模糊。它们的原有内涵因“多元化”而被扩充甚至置换,它们的原定外延因“多元化”而被扩张、变形以至无界。而多元化中许多批评用之以陈述、论说、阐释的词语的降解,许多批评曾以之为灵魂、为筋骨、为血肉的概念的消解,多元化中批评的词语能指那更趋向偶然、可能、变化个性与其固有所指间关系的松懈,都常常迫使批评的命题无奈地演绎成伪命题。而批评“失语”的结果,是批评话语的瘫痪。于是,在众多概念遭遇消解的多元化语境中,批评将何以立言?何以立“身”?何以立名?批评在丧失以往直面艺术的从容与自信,正逐渐陷入某种危机之中。这一切在提醒人们,在今天,批评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归结为语言的问题、词语概念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呢?这恐怕需要今天的批评者真正地去关注和更为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的文艺学研究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并没有如前些年一样高度集中地、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但在围绕文艺学向前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文艺学研究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2012年文艺学研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如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以及对新的文学现实(视觉图像和新媒体文学)的关注中,研究者表达了对“接地性”、“及物的”以及与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本土的”、“中国的”、“现实的”的关注,并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研究推进.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现代转换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目标在于寻求客观性 ,因而搜集材料被认为是研究的首要条件。但材料的选择与淘汰实质上与理论的储备密切相关 ,一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人 ,在材料的使用及重新挖掘方面必然会有欠缺。在理论和材料之间 ,理论具有优先性 ,文学批评的研究只有在理论取得深入之后才会有所突破。因此 ,构建“大文学理论”,将古代文学批评与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相结合 ,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8.
质疑反"本质主义"并商榷"文学理论的批评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文学理论界反本质主义的矫枉过正,本文从西方文化研究的现状、性质等考察,认为提倡以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理论,不过是对西学理路的曲意奉和,并为当下的私语话、感官化写作寻求话语庇护。至于文学理论的批评化,其实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委婉言说,其结果,只能是理论纯度的降解和批评的文本化与独白化。文学理论只有在开放中坚守,在多元中自律,才能提高其外指性功能与有效性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后期以来,由于文学体制的失序,文学理论出现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学理论效用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而调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关系,是重建文学体制的关键.各安其位,是调适关系的逻辑前提.文学理论与批评只有在对视、对话、质疑、交往中相互定位,相互期待、相互激发,在共生性与异在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促进文学活动世界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