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长平 《理论界》2009,(1):197-198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对国际核秩序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然而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在介绍和评析美国国内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应理性地看待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并重建国际核秩序.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防止核武器的扩散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作为世界最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核不扩散政策牵动着国际社会核不扩散的神经。一直以来,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小布什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较之前任发生了大的逆转,更依赖于单边反扩散行动来防止核武器的扩散,而这对国际社会防扩散努力制造了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印度在1998年公开核试验后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但至今未被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接纳为合法的核武器国,长期游离在核不扩散机制之外,造成其尴尬的处境。考察印度关于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不难发现其政策演变的轨迹。究其原因,是其大国地位追求、战略文化,以及国际身份定位等深层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国际政治的焦点,但朝鲜拥核已经既成事实。朝鲜难以弃核的原因有“十大理由”,既有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有国际战略的考量。美国对朝始终实施敌对和遏制政策,美朝之间一直处于停战和军事对峙状态,但近年来美国的对朝战略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即“由战略向策略的转变”。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是中国的原则,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中国的立场,在朝鲜有核的情况下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应该成为我们外交政策的首要选择。但朝鲜半岛问题复杂,中国对朝鲜半岛无核化策略几经演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  相似文献   

5.
《2010年核损害民事责任法》是印度近年来最为切实的立法工作之一,它的颁布使得核能利用和这种能源形式在国会第一次广泛辩论.它的颁布具有特殊的国内政治可接受性,但在许多方面违背了传统的国际惯例.供应国和国际核能界认为,应修订法律,以符合国际核责任法的既定做法.尽管印度法律在责任限制和追索权上作出了规定,但议会只利用了国际核责任法的规定扩大了解释的界限,限制了责任和权力的范围.此外,分析其跨界适用性和印度对其邻国在《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下的承诺.  相似文献   

6.
能源的战略性特征,使得大国围绕能源产地的争夺成为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能源出产地是地缘政治的结点地区,通过考察全球石油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可以看出,主要石油产地如中东、中亚、非洲地区,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国,通过影响和控制这些地区,不仅可以确保本国的石油供应,而且具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未来地缘战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 ,朝鲜半岛是美苏冷战在亚太地区的前沿阵地。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其地缘政治命运。当前围绕朝鲜核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东北亚安全的日益关注。美朝关系是决定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冷战以来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以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8.
亚洲开发银行是美日主导的多边性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其成立包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应允成立亚开行的地缘政治动机是地缘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操控链、地缘战略伙伴和价值、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稳定、遏制中国等;日本倡建亚开行具有争当地缘政治大国旗手、壮大地缘政治力量、改善地缘政治关系、拓展地缘政治范围、挤压中印和应付美国等动机。在亚开行创始成员资格确认中,贯穿着多种地缘政治动机博弈,特别反映出美法、美苏的地缘政治动机之争。亚洲开发银行的地缘政治运作,是受美日地缘政治动机驱动的行为表现。其创始成员构成,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新老殖民主义在亚太地区组成新月形地带的地缘政治布局;在行长和行址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政治学说从19世纪末至本世纪40年代(二战前)盛极一时,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却被人们封存入册,因为地缘政治曾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纠缠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地缘政治是替侵略战争辩护的“伪科学”。地缘政治在我国学术界少有人研究,原因亦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后冷战时期,尤其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北约东扩等一连串国际大事件发生后,地缘政治由沉寂变得“火爆”起来,成为各国政府要员讲话和报刊杂志频频出现的时髦字眼,政治家、战略家以至社会公众对地缘政治的深切…  相似文献   

10.
褚浩 《理论界》2009,(3):149-151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巨额的对外援助支出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开始强调欠发达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于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减少对外援助、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逐步由"军事援助优先"转向"经济援助优先"的政策.这次战略中心的转移对以后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有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油价控制政策源于控制通货膨胀,为此形成了相当的利益集团。石油危机爆发后,为摆脱其影响及免遭另一次可能的石油危机冲击,美国三届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核心是解除油价控制。由于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围绕它的斗争贯穿了70年代中后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福特、卡特两届政府能源政策的面貌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岳小颖 《理论界》2008,(7):218-220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本文首先从地缘政治概念入手,对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海、陆、空、太空地缘扩张的现实,阐述了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如何指导国家行为,进而使美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这对21世纪的中国有理论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止核武器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世界核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核扩散的趋势无论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在加剧,美俄等核大国加强自身核力量建设;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带来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核恐怖主义显著上升,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冲击巨大,国际核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力量的基本走向是引力与张力互动的统一,地缘政治运作的基准点是现实利益+意识形态+灵活反应的一体化,地缘政治关系是实力彼此消长与心理互存疑惧的感应关系,地缘政治运行是合作体+交叉状+多形态+不确定性并存的状态。地缘政治走势受亚太地区主要大国主导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地缘政治走势各有特色,中国地缘政治走势是和平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式推进+开放互利共赢式运作的图式。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扩散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国际社会在战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日本作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主要条约的签字国,在战后承诺遵守“无核三原则”。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本各界也开始提出所谓“核武装”的问题。尽管日本目前已具备发展和拥有核武器的经济和技术能力,但真正进行“核武装”依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苏联解体和国际权力结构的失衡所造成的。在失去了苏联的制衡之后,美国的行为越来越表现出肆意妄为和粗暴蛮横的特征。美国用先发制人战略取代威慑和遏制战略是错误的,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只能使美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国际均势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国际体系的均势最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18.
镭学研究所是苏联放射化学和核物理学的摇篮,在苏联启动核计划之前已在核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实现核能利用、创建核工业奠定了科学基础.镭学研究所积极推动苏联政府采取措施开展核能利用研究,成立铀问题委员会进行铀勘探和研究活动,在二战前苏联解决铀问题的准备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核计划启动后,镭学研究所承担了研发从辐照铀中分离核原料钚-239的放射化学技术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核原料生产工艺的研究,并参与了第一家生产核原料的放射化工厂的技术设计、启动、调试和改进工作,为工厂培养了一批放射化学人才,顺利解决了核原料供应的艰巨任务.镭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直接参与核试验,记录核爆炸的主要参数、组织辐射监测,为苏联核计划的成功实施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胡莹 《学术论坛》2005,33(1):19-21
1980年代初的波兰危机是一场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提出严峻挑战的危机,苏联对此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促使波兰政府实行军事管制。这种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国力的衰弱;二是波兰的特殊性;三是东西方开始新冷战。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是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 ,以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美国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等思想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学理论。它主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论一经问世 ,就得到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格局均发生巨变。俄罗斯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调整其国家政策 ,地缘政治也就自然成为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北起俄罗斯 ,东邻中国 ,西接伊朗、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