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学理性概念后,学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探索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路。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学理性较强,但数量不多,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历史学是引领学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多元一体是高频关键词;历史进程、作用、实践困境与路径是研究重点。现有成果在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微观研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与补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行动逻辑建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扩宽及政策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核心作用,引领着我国国民整体性塑造。发挥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在理论上要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其时代内涵,凝聚现代民族国家共识;在制度上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事务法律法规,构建保障中华民族各成员权益的制度框架;在实践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推进中华民族整体化。深刻认识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整体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推进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各民族安全和谐稳定,共建生态文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成就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政治平等、经济依存、文化互鉴融通、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向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72-180+188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新时代的全面深化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历史特点,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特质鲜明,贯穿于民族复兴全过程,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张力。从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历史思维出发,一是认识历史规律厘清必要逻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基因、精神引领和历史载体。二是探赜历史意蕴阐明核心要义,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科学性、认同性、价值性、创造性。三是把握历史大势踏上时代征程,可根据“认知—情感—价值”的机制链接展开实践。 相似文献
6.
艾易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2-40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铸牢已镌刻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历程和民族工作的实践之中,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坚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不变的根本遵循。从现实维度看,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正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考验,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方式。从未来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把握四个方面的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历经百余年奋斗所铸就的独特精神品质,包括遵循规律与主观能动相统一的自觉精神,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的主体精神,使命认同与团结奋斗相统一的担当精神,立足经验与观照现实相统一的自信精神。历史主动精神不仅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对深化“五个认同”观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历史主动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深入探寻长期以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元素,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实践力量,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前提和基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新疆,要以发展社会经济、尊重差异和缩小差距、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增强"五个认同"为基本路径,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加强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刘春呈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1-77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文章从历史维度分析大一统理念到大一统格局,天下归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不断共生共存共享,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理论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源;从实践维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学理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路向,努力构建学理依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立根,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相似文献
15.
谭月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5-16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自在—自觉—自为”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初步探索、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深化创新四个时期,形成了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现实基础、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引的宝贵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马冬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7-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9.
侯钰婧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2-106+115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普通高校与民族院校均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落实机制才能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建立科学有效的落实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与时俱进的教材创新机制,创建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优化机制,健全满足时代诉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