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断扩张,其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及风险外溢效应加剧了诱发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基于风险网络视角,采用LASSO-VAR模型构建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溢出网络,分别从全国、经济区域与省际层面探讨隐性债务风险溢出网络截面特征与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总体溢出效应显著存在,网络结构具有“无标度特性”,风险溢出水平较高省份,其风险溢入水平也较高,反之则较低;第二,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风险溢出水平依次降低,风险溢入水平则呈现为中西部、东北部、东部地区依次减弱;第三,重大事件期间隐性债务风险总体溢出水平会出现提升。因此,需重点关注隐性债务风险的外溢效应与区域关联特征,进一步完善隐性债务风险的管理体系与外溢监管机制,并结合各地区隐性债务风险特点与重大突发事件特征,施行差异化管控机制、落实分域防控与跨域合作,以有效阻隔外部风险的冲击,高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相似文献   

2.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实务界高度重视的议题。在剖析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风险溢出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溢出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且不同结构的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均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在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同业资产规模/同业负债规模→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传导渠道也有效。其他投资资本流动风险敞口、货币和存款资本流动风险敞口以及贷款风险敞口则通过显著增加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和同业负债规模来提高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市态下我国股市、债市及汇市指数收益数据分析了三者间的动态相关及波动溢出效应,并对相应溢出风险作了量化测度,结论表明:不同市态下,三个金融市场间的动态关联性及波动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异化现象。股市与债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弱,汇市的波动更多受债市信息的影响。相关金融市场间存在风险传染,其波动溢出效应不但增加了单市场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组合风险;不考虑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将低估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4.
税收收入风险的测度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收入风险的测度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中国税收收入的特点,提出了税收收入预期风险指标(TERI)和税收收入系统风险指标(TSRI),来测度税收收入的风险及其与GDP相关的系统风险。并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各省市税收收入风险的测算分析,得出中国税收收入风险呈加大趋势,部分地区税收收入风险显著高于全国,且地区间有显著的差异等基本研究结论。因此,对于税收较高风险的地区,应特别关注GDP增速下降带来的税收收入增长加速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结构复杂等特点,极易成为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各省份影子银行规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差异性;2)民间借贷是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是影响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4)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金融开放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采用金融压力指数法对200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进行测度发现,金融开放过程中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螺旋上升态势且金融系统脆弱性风险较为突出.此外,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对金融开放与风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开放与汇率波动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存在长期正向关联,而与金融系统脆弱性风险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基本呈负向关联.同时,这种联动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存在显著的时变性和异质性.其中,金融开放对汇率波动风险存在显著的长期影响,对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正在逐步衰减,而对金融系统优化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倒逼作用也在日益强化.因此,应着重强化汇率风险敞口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不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与外债结构.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型行业,对相关行业具有明显带动效应。文章选取2010—2020年行业指数数据,通过构建GARCH-Copula-CoVaR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对产业链相关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来看,房地产市场对产业链相关行业的动态风险溢出效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波动情况受宏观极端事件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从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对产业链相关行业的风险溢出值均较高,其中对建筑装饰行业风险溢出效应最强;从实体经济来看,房地产市场风险溢出效应与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无关,不论是对上游行业还是对下游行业的风险溢出值均较高;从金融体系来看,房地产本身具有融资需求大的行业性质,当房地产市场陷入极端风险时,银行和非银金融行业所投入的资金也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为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发展,本文基于TV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计算时变波动溢出指数,通过构建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网络,深入探讨外汇市场波动对我国其他金融子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市场对其他金融子市场存在显著的时变风险溢出效应,在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等极端事件冲击下,外汇市场的整体风险传染能力显著提升,但外汇市场对其他金融子市场波动的冲击在方向与强度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进一步,本文探究了外汇市场风险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市场溢出效应受美国加息政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整体看敏感性有所下降;汇率制度改革、贸易开放程度提高会增加外汇市场对其他金融子市场的溢出效应;在危机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也会增强外汇市场波动的溢出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对保障中国金融稳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志国  苏治  赵晶 《中国社会科学》2012,(4):83-102,206,207
由Sharpe给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刻画了资产收益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采用Beta系数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但是,CAPM本身是一个单期模型,没有讨论系统性风险的跨期性质。经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存在性的理论证明,并基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证券市场数据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市场中投资者的主体选择偏好构成了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只是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内生性原因的经济学解释,证明了CAPM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理论缺欠。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能源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作为重要商品,其金融属性增强带来的价格波动往往引起国内金融市场的起伏。选取国际原油、煤炭、天然气市场与中国能源行业数据,建立偏斜t分布的GAS模型,度量国内外能源市场的VaR和ES,并进行回测检验证明GAS模型的稳健性;采用分位数CoVaR对比分析国际能源市场对国内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原油市场对中国能源市场有双向的风险溢出,国际煤炭市场与天然气市场对中国能源市场有反向的风险溢出,国际煤炭市场对中国能源市场的风险溢出贡献度远大于其他市场。  相似文献   

11.
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为因一个或多个银行出乎预料倒闭 ,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比较复杂 ,银行机制本身的问题是其先天的“内生性”原因 ,而投机性冲击、风险的溢出与传染是外在原因。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办法是构建银行安全网 ,但银行安全网组成中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提供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的同时 ,也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从而使银行安全网失效。因此 ,消除或减少道德风险 ,构建有效的银行安全网将是各国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房地产金融风险对于房地产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内容及其涉及面很广,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等七类。本文侧重外部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7):72-79
金融机构关联性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实证方法从金融机构关联性的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关联性及其他因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大小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关联性具有风险转移的特性,对金融机构系统风险边际贡献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为风险的直接上升,而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将杠杆率、期限错配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程度的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进行分摊。此外,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市场收益水平越高、GDP增速越低,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越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股市风险度量的市盈率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在中国股市中的适用性,指出不能简单的使用市盈率指标来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一味地追求市盈率的“国际接轨”将给中国股市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从长远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需要的是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和制度建设,而不是市盈率的简单对接。  相似文献   

15.
地区金融稳定是宏观金融稳定的基础,地区金融风险的波动及其治理将直接影响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基于2015—2019年省级层面的中频数据,选取来自主要风险领域的十四项基础指标合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季度频率的地区金融稳定指数,刻画了造成各地区金融稳定发展异质性的重要风险特征,并揭示了其背后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2015—2019年,我国整体金融稳定运行趋势不容乐观,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金融稳定运行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时段突出的主要金融风险也有所不同。在中国金融稳定地区异质性测度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地区内金融资源的空间适度集中、引导地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强化对阶段性突出风险的管控是地区金融风险治理可具体采用的三大长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莲 《南方论刊》2012,(4):35-37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尽管短期内我国不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理顺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从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的完善上,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尤其是2012年的风险防控重点应抓住五个重点。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险防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监管政策、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0年17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既能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自身个体风险,又能抑制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通过杠杆率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作用,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仅通过杠杆率渠道传导,风险承担渠道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城市灾害呈现出链状、群状、多灾叠加的新特点,现有城市灾害风险的治理往往存在多灾种风险认识不清、单一治理模式失效、过程衔接不畅、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等诸多问题。从系统性风险认知视角,诠释了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定义、内涵及特征;借鉴元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构建了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的“元治+数治”治理框架,从共治平台、制度基础、服务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数治时代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城市灾害风险的治理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城市单一灾种片面治理向多灾种系统性风险治理转变;二是从科层、市场、网络多元模式独立并存到“元治+数治”理念下科层、市场、网络多元模式整合协同的转变;三是从经验判断的灾害风险治理向大数据驱动的灾害系统性风险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各国当局忽视了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由宏观经济冲击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资本市场向下的跳跃风险。以资本市场中的跳跃风险为出发点,运用Merton的跳跃模型找到引起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系统性事件,然后根据这些系统性事件选择了反映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绘制的中国系统性风险地图,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系统性风险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银行信贷资产管理模式从静态“发放—持有”模式向动态“发放—分销”模式的嬗变体现了信用风险分担模式的变革,应运而生的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CRT)市场,既使信用风险分担方式更灵活、有更大的效率提升空间,蕴含着可能放大交易主体信用风险、甚至扩散为系统性危机的风险.本文就此提出了信用风险转移的“目标—准则—行为”范式,核心在于提出CRT交易的微观与宏观准则,实现“有效信用风险分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