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昌耀与惠特曼是中外诗歌史上成绩斐然的两位诗人,相近的生存状态与人生遭遇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类似的精神气质。他们的诗都是经过个体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体现了独特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也是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融入了个体的人格和情趣。通过对他们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能够解读出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象以及诗体风格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吴波 《船山学刊》2010,(3):192-195
纪晓岚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从他对诗评者论诗立场态度的要求、对诗歌本质特征以及诗人的创作个性、诗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来系统地总结他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流派或亚流派:诗歌艺术群落的范畴诗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一个宏大的整体,是由无数的个别合成的。一首诗,一个诗人,都是构成这个全体的个别成分。从正常的状态来考察,形成诗歌史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是特殊的,这种众多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体现众多诗人的个性。诗歌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呈现,也一定程度显示这位诗人的价值。诗歌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诗  相似文献   

5.
赵执信是清代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 ,都有很高的建树。赵执信的诗歌 ,内容丰富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诗、写景诗、咏怀诗、咏物诗、咏古诗、友情诗、游仙诗七类。赵执信的作品 ,在创作方法上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他思路深刻 ,善于深入现实 ,选取题材。他力去浮靡 ,使语言直而不俚 ,高而不诡。他从其所近 ,从其所需 ,自由选择多种风格。赵执信学识渊博 ,驱遣典故 ,讽颂时事 ,词语极为丰富。赵执信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深受后人喜爱。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他的诗…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诗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很显著 ,因此得到了“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① 的赞誉和“诗佛”的称号。王维在创作中不仅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 ,而且借鉴了禅宗的认识方法来丰富诗的表现手法 ,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禅宗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艺术 ,可分为三种类型 :以禅语入诗 ,以禅趣入诗 ,以禅法助诗。这三类形式 ,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 ,具有不同的价值。“以禅语入诗”一般被排除在艺术性的诗歌传统之外 ;而后两者 ,尤其是“以禅法助诗”被认为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甚至…  相似文献   

7.
韦升  陈晓英 《理论界》2006,(4):180-181
李贺是主观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里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近乎自戕的写作方式来写诗,对生存的体验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他倾心于死亡,并在面对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完成了一次致命的飞翔。他在诗歌创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激情,却对诗有一种深刻的怀疑。于是,生命与诗歌在互相渗透而又互相排斥的紧张关系中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最后在死亡中达到真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相似文献   

9.
蒋显文 《船山学刊》2004,(3):135-136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50年的创作生涯给他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他的诗歌被美国各阶层的读者所喜爱.他在自已的诗歌创作历程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赏析爱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体现了爱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原则 :音乐感和忧郁美。坡在其著名文学评论《创作原理》中说 ,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死亡 ,而美丽的年轻女子的死亡更让人痛彻心骨。诗中美丽的安娜贝尔丽正是诗人所钟爱的年轻的亡妻弗吉尼亚的化身。该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坡对诗歌音乐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伤感主题的执著偏爱 ,诠释了他所主张的诗歌创作原则 ,即视觉和听觉、节奏和音韵、想象和情感间的和谐统一。诗人也采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更突出了诗歌主题并渲染了气氛。诗是一场梦境 ,但读过良久之后仍意味隽永 ,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长题和题序的大量涌现是唐宋之间诗歌演变的一大现象。以唐宋诗转型上富有典范意义的三位诗人——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可以看出:从唐至宋,诗歌的长题和题序倾向于陈述作为个体经验的日常生活,具有纪实性和干预现实的特征,反映了创作者"以诗为史"以及重视读者期待的创作追求。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文为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并使诗歌具备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在唐宋诗转型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慈铭是近代传统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折射出社会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心态。本文通过对李慈铭诗歌创作心理机制、题材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提示了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陈梦家的诗美追求吴家荣在新月派诗人中,陈梦家是位既能师承又能变通的理论家。他根据诗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诗歌创作的新经验,及时地提出新见解,从而为新诗的愈趋成熟贡献出极其宝贵的意见。这主要见于以下几点。首先,他在重视新诗格律的同时,对格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 诗人是时代的产儿,诗歌是诗人心灵的羽化。150年前,伴随着中英鸦片战争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的战幕拉开,中国近代诗坛涌动起第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诗歌创作高潮。然而,学术界对鸦片战争诗歌以及整个中国近代80年的诗歌创作的成就评价不高。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中国原本就就是一个“诗国”。不要说“诗二百”早已被奉为“经”,汉魏诗以“骨力”特健被千古以下奉为楷模,单单是那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几乎把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推向了极致,令多少后代的诗擘硕子发出“盛唐之下无好诗”的叹谓。其次,中国古代主宰  相似文献   

15.
雁翼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不断探索诗美理论,形成其诗歌敢讲真话,勇于创新的独特个性。他的敢讲真话,主表现在为人民讲真话,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和三行诗,不仅在诗歌表现内容上,而且在诗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今天我们研究雁翼诗歌艺术个性,对当今诗歌创作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仍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航 《云梦学刊》2014,(4):109-114
王学忠是河南安阳诗人。他的诗歌为底层民众立言,以愤怒、呐喊的姿态尽情揭露社会假丑恶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王学忠诗歌现象”。他诗歌中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思想,以他最初儿童诗歌中的悲悯情怀为源头.在社会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他的诗歌精神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他“平民诗人”的特征。他的诗歌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集盛唐诗歌之大成,亦开盛唐诗歌之大变。历代文人论及杜甫的卓绝诗艺时,往往习惯于关注其诗歌创作的缘起、师承、流变与拓新,而对他植根干广阔社会生活土壤的别类才情罕有留意。事实上,杜甫固然是盛唐诗坛中博学求变的惨淡经营者,但他一身又兼具诗赋之外的多种才艺和爱好,而这种别类才情的融会贯通,反过来又促成了杜甫诗歌艺术的别开生面和异彩纷呈。诸如杜甫的咏马诗歌极貌穷神,冠绝全唐,缘自诗人的精通骑射、善鉴良马;杜甫的山水田园诗歌以画入诗,诗画交融,缘自诗人的擅长书法、妙识丹青;杜甫咏物诗所涉鸟兽草木种类繁多,意象迭现,获益干诗人的采药、狩猎经验和园艺知识;杜甫的闲适诗从容淡定,意趣天成,缘自诗人的闲布棋局、偶参禅道;至于杜甫的抒怀诗歌抑扬顿挫,声律多变,则缘自诗人的雅爱乐舞、时抚琴笛。杜甫多才多艺的文学潜质,遂使其苦难生涯中的所见、所闻与所历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交融,触笔生辉,从而使得他的诗歌千汇万状,寄托遥深,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并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艾青作为由绘画转向诗歌的诗人,绘画影响了他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抗战时期,他娴熟地把色彩和线条运用于诗歌创作,突出了色彩美和构图美。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农人的后裔”,他诗中的色彩和线条饱含了他对祖国的深情,闪耀着朴素的光泽。  相似文献   

19.
苏轼及其诗歌在朝鲜半岛影响十分深远,朝鲜朝后期诗人申纬就深受其影响。申纬接受、学习苏轼与其中国朋友崇苏派诗人翁方纲、吴嵩梁的影响有关。他设苏斋、读苏诗、集苏诗,还收集东坡画像,生活上也模仿东坡情趣。在诗歌创作上,申纬十分欣赏苏轼儒佛交融的思想境界,努力学习其诗境与禅心的和谐统一。模仿苏诗风格、运用苏诗典故或采撷苏轼诗语也是申纬诗歌创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诗人北岛是朦胧诗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象征,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始终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焦虑意识。通过对北岛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中的九篇文章的梳理,分析北岛译诗的思想性和艺术化倾向及北岛的翻译技巧,探讨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