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哲学随之步入近现代化的历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崩溃。  相似文献   

3.
哲学通论》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其总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提出、论证和破解,蕴含着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哲学通论》所彰显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哲学史观为核心理念,融通中外哲学史,容涵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等方法论原则的内涵逻辑。沿着《哲学通论》所开辟的哲学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张扬和彰显哲学创新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推动哲学理念创新,继而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在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根本理论错误的同时,重点围绕“劳动、国家和共产主义”三大问题予以深入分析、精辟解答,这对从“生存竞争、发展竞争和理念竞争”三重维度,全面系统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时代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南。这一思想的重要启示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广阔前景,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坚定建构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梁八柱”,积极挖掘拓展这一道路的新文明内涵和视野,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心刚 《北方论丛》2017,(6):102-105
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的口号,因此,西方学术界有学者认为,真正的马克思的理论是没有哲学的.对此,沃尔夫冈·豪格认为,马克思是有哲学的.首先,马克思哲学不是“机构哲学”或学院派哲学;其次,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即西方形而上学;最后,马克思哲学是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和他自己早期哲学的哲学,即“扬弃了哲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回到马克思”,无论这一宏大的口号背后蕴含着多少喜悦与辛酸、多少汗水和泪花,在世纪之初的哲学研究中它都是一个宿命般的话题。马克思的幽灵不断从各式各样的茔冢中爬出,当那些布尔乔亚思想家们一次次高呼“马克思过时了”的时候,它却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然而正像实际上造就了20世纪哲学巨大进展的“回到康德”的运动一样,“回到马克思”的思想运动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字句的训诂式考察、在故纸堆中贩卖只言片语,也不是“回到者”们拍脑袋的妙笔生花、吟梦独语;它应该立足于当下的历史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历史分析,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邹玉 《学术探索》2023,(4):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前者是后者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后者是推动前者的精神动力。爱国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救国”主题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目标,“兴国”主题下现代化目标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富国”主题下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国”主题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两个结合”原则,兼顾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依据实践发展新情况,适时调整现代化中的阶段目标;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心任务奠定物质基础;注重物质与精神协调,为达成强国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是对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当搁置在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却在历史上属于同一类型国家的"互镜"比较才是科学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它能以和谐方式实现现代化、能够实现制度安排理性、能及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这既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主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道路自信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查苏利奇给马克思的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在状告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复信,阐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既是对查苏利奇的答复,也是对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教育。早在70年代,马克思就称"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次又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这两者都与对《资本论》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解有关。本文着重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与马克思所说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就是对"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回答。在我国,一些同志由于囿于《资本论》的发展道路,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解上产生了一些非常困惑的观点。因此,我们现在再读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两个板块"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迷失路径,进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再进到"权威体系"走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出现,是因为离开马克思文献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马克思学"的研究开始使我们考虑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再读《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希望它能启发我们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产物。“第一个结合”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证伪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总结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宝贵经验,推进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新,创造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需要一种“范式”的转型 李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李”):张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在进行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研究,并且自2005年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以“现实的人”为落脚点,在此基础上说明生产力与交往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科学地揭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过程对我们考察当代全球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学者和公众的普遍共识。而从发达国家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科学活动。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 ,总结十三年的宝贵经验时指出的第一点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依据变化了的社会实践而提出新的观点和学说 ,是理论创新 ;对原有的观点、命题作出新的更为科学的阐述、解说 ,同样是理论创新。刘曙光的著作《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 2 0 0 2年第 1版 ,以下简称“刘著”)便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理论创新 ,且是成功之作。一刘著的主题如书名所示 ,是讨论“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 ,属于历史哲学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重大的现实问题。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历史梳理和现实回归分析,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作用,得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必须和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分阶段抓住重大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启示。为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