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间接性指责话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Searle的ISA理论在阐释间接性话语时忽略了S和H的个人认知语境,不能解释S为什么绕圈子指责H以及H如何推理等问题。文章运用关联理论的重要观点即明示一推理过程、认知语境、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等来分析间接性指责言语行为,旨在证明关联理论的阐释力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2.
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也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处理好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高丽 《中州学刊》2004,(5):112-114
语言环境是语言行为得以发生和运作的出发点,没有语境就没有语用;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同时,语言又是一种动态存在,结构和功能之间并非都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最终不是从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而是要从特定的语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5.
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在于使用之中"的命题和"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理论。这个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考察意义极为深刻,因为它指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与其他行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塞尔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词和世界的关系,然而,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不足。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0,21(2):95-97
Austin从人类语言功能的角度,把语言的使用归结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不确定的,即一个言外行为可产生不同的言后之果。对于这种现象,Austin没有说明,只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理解力的问题。在会话结构方面,那些“答非所问”,即“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句话可以构成完美的相邻对。这些,言语行为理论本身都不能解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因此,关联性在理解话语,从而实施和实现言语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化进程的考察,理应将文本内外的言语媒介系统纳入其中。以《三国演义》的传播路径为例,围绕小说文本所形成的"士人"言语系统和"草根"言语系统,均在其经典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以诗词骈文、史传文学等"雅言"为代表,充分体现了经典文本的言语媒介系统借助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所能产生的传播效应;后者则在更宽泛视野中将儿歌童谣、歇后语、谚语及曲艺脚本等"俗语"涵盖其中,为中国古典小说文本的传播及其经典化提供了远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二者在文本内外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媒介环境,既为文本的传播提供了更具现实效应的媒介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主体。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将成为考察文学文本经典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江 《理论界》2007,(6):230-231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模糊的范围远大于模糊语言,它们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言语模糊除了能被模糊语言结构体现外,还有其他体现形式,如多音、多义、歧义、比喻、间接语言等。模糊语言的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是同质的;而其他体现形式则需要特定的语境或因为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才能同时归属不同范畴,是非同质的。只有分清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区分模糊语言与歧义结构,进而把握住模糊语言的实质,准确界定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媒介的历时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种形式.两个阶段为:规约阶段的媒介与取用阶段的媒介.十种形式为:规约的单一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自控的单一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他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他控的复合材质媒介、他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半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等.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权势”与“等同”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社会关系,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权势”和“等同性”的标志。对比研究发现,中西方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不同,权势与等同因素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不同,在话语交际中则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称谓、亲属称谓和人称代词言语行为以及指令言语行为、话语权的控制等言语行为方面。研究有助于人们使用恰当的言语行为来正确处理权势与等同关系,避免中西方文化交流冲突。  相似文献   

12.
意向性的概念虽并非言语行为理论家之首创, 却由他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言语行为意义论中, 话语施事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 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 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因此, 意向性也就成为理解言语行为之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 ,奥斯汀和塞尔两人都没有给出言语行为的明确的定义。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言语行为也一样。但是言语行为理论并没有明确言语行为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因此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实质上具有主体性、主体间性、言语互文性和言语行为间性四种性质。这些性质在言语行为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言语行为的分析 ,也可从这四个性质着手进行 ;对言语行为性质的研究同时也是对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本体的研究 ,对丰富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是"■■"的缩略形式,但是在朝鲜语口语中,与"■■"相比,"■"的出现频率更高,其语法化的程度也更高,因此,表现出的功能也更复杂多样。它在具体语境中,有时以程度副词的形式出现在言语中,表示少量意义;有时又以数词的形式出现在言语中,表示多量意义;有时还以话语标记的形式出现在言语中,表示强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演化为虚词从而引起语篇、句法和形态结构的紧缩或简化。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法化”。本文支持“语法化本质是语用法的规约化”的观点,试图从语境的角度,利用英汉两种语料,对这一观点加以阐释。并设想了此视角会在语言教学及跨语言理论研究方面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澍心 《云梦学刊》2006,27(3):139-141
言语交际的过程从实质上是通过话语信息传递与理解交际意图认知过程。说话人话语与意图合作是普遍的语用原则。但由于语言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话语和意图的关系经常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合作与分离。听话人在领会意图过程中自然感到的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显示着话语与意图之间的距离,也决定着话语所表达的是规约含意还是非规约含意。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沈晓静 《学术界》2007,(6):199-204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在话语上的权威地位,构成它与受众间特定的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其言语行为多采用转述的方式将话语从原来出现的语境中分离出来,变成媒体语境下话语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对媒体语境的创设,保留或改变原话语行事行为的类型和方式,以适应媒体所代表阶层的话语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19.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学基础理论与个体言语行为的关系来看,语言学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言语”和“语言”的区分,为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式,并强调研究动态的言语规律。语言的符号职能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过程。语文教学还要发挥语言的心理功能,利用语言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