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认同伦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凸显,辨识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内在逻辑,也就成为严肃迫切的学术任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的辨析关键点在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本质理解,它们构成认同伦理学的两大发展方向。伦理认同在生活世界中表现为主体对"伦"之共同体状态认同的"理"之自觉与确信,是建构主体归属感与家园感的存在根基;道德认同则偏重于个体自我的道德意向与道德行动、动机与效果、知与行、灵与肉等方面,将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视为全部。然而,在重视伦理道德认同分化方向的同时,也应看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复杂景象。只有正确把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辩证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认同伦理学中的地位和真谛。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都是其社会认同的特殊形式,是教师与组织、职业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职业的知觉。采用组织认同问卷和职业认同问卷对19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采用由Mael等人的组织认同问卷修改而成的职业认同问卷,对教师样本进行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2)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是可以相互区分的两个心理结构;(3)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可以将教师的认同情况划分为高组织认同、高职业认同、混合认同和认同冷漠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宗教生活并不等于民族的全部生活,它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不能涵盖民族的全部文化,它只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三个认同"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它顺应了时代对参政党的政治要求,回应了执政党对参政党的殷切期盼,把握了参政党建设的规律,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三个认同"中,目标认同是基础,道路认同是关键,价值认同是核心,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坚定发展目标认同,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与价值;坚定政治道路认同,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与要旨;坚定文化价值认同,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质。民主党派只有巩固"三个认同",才能在共圆"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信念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9.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流动人口的权益受到损害必将推动其形成某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并导致其集体行动的达成,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实践未能证实这一观点。网络社区的出现,本有可能为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形成搭建新平台。然而网络社区的特征、政府政策的限制等结构规定性,使得流动人口藉由网络这一渠道形成群体意识和认同进而达成集体行动的可能受到阻碍,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呈现为个体化认同而非群体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生活并不等于民族的全部生活,它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不能涵盖民族的全部文化,它只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本质上看,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源于文化领域中对优秀时代文化的整合,真正的民族进步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同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手段。认同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其中,消费成为最为强烈且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人毕竟不是消费的动物,过度依赖消费认同达成与他者的区分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结果是人受货币与符号奴役。消费认同非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便是当代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劳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的生产活动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因此要消解认同危机,必须正确认识消费认同形成的根源,重建大众的消费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合理的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重复合认同关系模式,为我国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6.
论虚拟认同     
虚拟生存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虚拟认同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代人所直面的新的认同观念,而且也很容易对人们已有的认同造成瓦解并引发生存认同的多重困惑。从哲学上揭示虚拟认同的深刻意蕴及其当代变化,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事关当代人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虚拟认同的主体是人,立足于对人生存的主体形态可以看到虚拟认同的重要维度。网络信息技术在为人的虚拟认同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让人难以摆脱虚拟认同的困境,并在个体、群体和类主体三个层面的虚拟认同中展开。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诸多认同形式之一种,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认同成为问题并受到普遍关注是在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展开以及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后出现的。当今,解决文化认同危机的根本方法是,立足马克思,对现代性及其全球化重新进行批判性反思,根本途径是回到传统,向现代敞开。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也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是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整合民族意识,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认同理论呈现出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态势,这首先从与认同直接相关的主体论的发展过程可以见出。两种类型的认同论各有其特点,其中建构的认同论的特点为建构性、差异性、变化性等。理想的认同应该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为主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