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五凉政权“崇尚文教”及其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在当时北方地区干戈不息,兵连祸结、经济凋敞,文事荒落的情况下,五凉政权却对儒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无论是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后凉、南凉、北凉,莫不倡导儒学,兴办学校,以“崇尚文教”,从而使传统的中原文化得以在河西地区生存延续,并对随后的北朝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淝水之战,在魏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於苻秦,至此,北方又再度大分裂,终后开出南北对峙之局,皆以这一次战争为关键,故有试论之必要。由於本人史料以及方法观点各方面水平低下,因此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深盼同志们多多指正。氐人的兴起前案是属於氐族人建立的国家。氐人自称是盤瓠之后(三国志魏志四夷傅注引魏书西戎傅),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蛮族是血亲近属。不过由於这一族已后向西北发展,和冉駹夷、白马羌混合以后,他们的嫁娶风俗,有似於羌,因此,后来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不称之为南蛮而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时期,"哀美"开始成为艺术审美的风尚,成为文人自觉的追求,表现哀美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逐渐放出了异彩。究其源头,"哀美"自有其深厚的历史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春秋后期,治、教二分,并分头演化:孔子构建文教,各国竞争造就官僚制国家。汉立国之后,儒家士人曾致力于推动两者之合一,但在当时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下,接连遭遇挫折。文翁作为接受过五经教育而入仕之早期士大夫,凭借其志于道的精神担当和政治主动性、创造性,绕开阻力较大的中央,在相对僻远的蜀郡进行地方制度创新,兴办公立教育,而后由汉武帝推广到全国。因此,文翁兴学是文教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家族、政权的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前秦政权在苻坚统治时期,采取了广立学校、礼聘儒生、择优取士等一系列汉化教育措施,使永嘉之乱后"经沦学废"的北方又一次出现了儒学复苏的局面。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苻秦政权最终未能实现一统华夏的梦想,但是苻坚等人采取的崇儒兴学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翁方纲“苏学盛于北”之语,主要指金代,但元代也适用。元代的文学创作颇受苏轼影响,其“影响”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侧面一是苏轼的为人,为学,理论,创作,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二是元人对苏轼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崇尚自然的理念,造就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尊重与平等的传统文化,塑造了醇和内敛、乐天安命的民族精神和注重精神修养、神思遐想的思维方式。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于和谐大同社会的探讨和憧憬。历史地看,传统文化虽然造成工业时代国力的衰弱,但不能够以此评断为文明的落后。 相似文献
11.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认为 ,名家内部存在着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学术界普遍接受这一观点。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 :1.与“合同异”对立的观点是“别同异” ,与“离坚白”对立的观点是“盈坚白” ,所谓“合同异”与“离坚白”的对立提法不妥 ;2 .惠施虽持“别同异”观点而与“合同异”的庄子展开过辩论 ,但是也受到庄子的影响 ,提出“天与地卑 ,山与渊平”等“合同异”命题。公孙龙持“离坚白”观点而与后期墨家的“盈坚白”对立 ,在“同异”问题上则既讲“别同异”也讲“合同异”。因此 ,名家内部不存在各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合”、“离”两派 相似文献
13.
荣誉观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类道德与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崇尚荣誉"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代革命军人的荣誉观,也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对于当代革命军人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晋王朝亡于外族匈奴刘氏,而祸端于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近几年来,围绕八王之乱爆发原因问题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一曰“大封宗室为其后八王之乱的 相似文献
15.
历来,对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论述颇多,有人认为西晋门阀制度是根本原因;有人说是晋武帝分封宗王所致,亦有人认为是派遣宗王出专方面重镇导致;也有人说是武帝选嗣和选辅政大臣不得其人。凡此种种,各从某一角度分析“八王之乱”的爆发原因。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从各方面作综合分析,大约比较容易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因此,笔者以综合论的观点,提出些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增香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8,(3)
日本法西斯选择“南进”之原因如下:一、“北进”的政治优势及良机;二、此时“北进”既不可能又无必要;三、“北进”是“南进”的烟幕;四、“南进”是日本始终的既定国策;五、“南进”是对华战争“死中求生”的冒险;六、“南进”的外部可能性与内部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情”之德性与“理”之德性李丽情之德行与理之德性是中西方文化德性体系的特点,情与理既是中西方文化人性设计的基础,也是贯穿中西文化发展的主线。进行二者的比较,有助对中西方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一)所谓德性,既是主体的善的状态,又是道德的主体形态。德... 相似文献
18.
卞鲁晓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2
张湛《列子注》继承了玄学"有"和"无"关系问题的讨论,参同佛教之"空"以"虚"为"无",把"至虚"作为万有的宗主,建立了"贵虚"理论。其终极目的则是,神思凝寂、不为外扰以保全,忘怀解脱以入"至虚"之域,超越生死以达"水火可蹈"的类于佛教涅槃的境界。佛教通过对"空"的理解,否定现实客观物质世界,得出一切皆是虚幻的结论,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于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执著,从而解脱众生的烦恼。由此看来,佛教之"空"和张湛之"虚"在其哲学构建中处于相同的理论地位,起到相类似的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崇尚“教化”的传统王启忠中国古代文艺思想讲究“诗教”、“文道”,把先秦的《诗经》与一些诸子散文作品作为经典,并立为后世学习效法的楷模。只是到了宋元以后,科举以“八股”取土,才把先圣的“文章”奉为神明,把诗词贬为旁门左道。在民间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武昌起义爆发后,以总税务司安格联为首的中国海关,为了攫取税款的保管权、确保中国照旧偿付外债及赔款,采取了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之间保持“中立”的策略。西方驻华使节对海关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支持,使海关的“中立”得以维持。海关的“中立”,以当时的局势有着重要影响。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之所以肯坐到谈判桌前,因海关“中立”而带来的财源枯竭及军火匮乏当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