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2.
IT人品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在下刘备见过卧龙先生。”诸葛亮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大惊:是谁把我的网名泄露出去的?  相似文献   

3.
智圣诸葛亮出山,仰仗朋友指路。“三顾茅庐”时,刘备已是成名英雄,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山野村夫”。倘若不幕“卧龙”之名,寄寓荆州的刘皇叔恐难屈驾三顾。诸葛亮博得“卧龙”称号,多亏朋友指点。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意味的情节,刘备以礼求贤,心存虔诚的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一场心理攻坚战;而诸葛亮则以退为进,前两次故意避而不见,以此作为对刘备诚心和仁者的考察。此即是"三顾茅庐"的玄机所在,而之所以被读者长期忽略,则是毛宗岗刻意修改所致。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6.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和事迹来看,戎马生涯占去他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刘备三顾茅庐时,牠在《草庐对》中所讲的是军事战略问题,赤壁之战后,刘备以他为中郎将,入蜀改拜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禅时,诸葛亮既是主持蜀汉政务的丞相,又是负责军事的统帅。由于他建殊军功,“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因此逝世后赠谥为“忠武  相似文献   

8.
姜太公直钩钓渭水,诸葛亮散隐卧龙岗。因身有经天纬地之才,隐而不埋其名。于是,文王访贤亲自揽辔,刘备求才三顾茅庐,遂得良臣,平天下。这样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是不用着急的,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不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通篇没说,如果碰不到伯乐怎么办?难道像姜子牙一钓九年,抑或诸葛亮久隐不出?当然不是。姜子牙直钩弄玄虚,才引起文王关  相似文献   

9.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南抚各族,北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名垂千秋的“隆中对策”。刘备幸得此策,顿如拨开云雾而睹青天,一再敬请出山相助,并自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根据其策略,刘备联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并先后占领荆、益,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定都于成都。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说到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时,就会想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认为它们是二人关系亲密友好的象征,是三国时代的特殊产物.其实,它们既不是三国时代唯一的事例,也不能证明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三顾草庐”是广为后人知晓的历史事件。人们对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在草庐中的远见卓识,都极为赞扬,这一事件似乎成了历史上君臣遇合的典范。但是,刘备当时是一个举世闻名、自视甚高的“英雄”,又曾周旋于享有盛名的陈元方、郑康成之间(见《华阳国志》引诸葛亮语),为什么仅凭徐庶一言就对一个“布衣”少年如此倾服,竟三次登门求见?而诸葛亮既未外出游学,又无从政经历,资望不高,为什么仅凭一席高谈就能在刘备集团中超  相似文献   

12.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 ,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 ,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 ,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 ,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隆中对》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 ,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14.
梅朝荣 《社区》2008,(8):43-43
这是一个挺另类的观点,你我未必认同,但不妨一起品品。 诸葛亮一心向往有管仲、乐毅的丰功伟绩。可是看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他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许有人怀疑是跟他辅佐的刘备、刘禅父子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的是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就当时的情况看,曹操实力最强,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诸葛亮投奔曹操应该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前就已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取其一的战略构想,于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出山后,诸葛亮又辅佐刘备按《隆中对》的策略步步推进,终于建立蜀国。对创业者而言,商业计划书犹如创业《隆中对》,可见商业计划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方针和战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关于《隆中对》,古今学者早有许多精辟论述。本文试就《隆中对》的形成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在汉末魏晋政治军事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隆中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汉末政治军事形势,主要是中原、江东、荆州、益州四个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指出曹操统一中原后,拥众百万,且“挟天子而令诸侯”,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螂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在汉末战乱中辗转至荆州,定居襄阳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他出山为之运筹帷幄,竭忠尽智。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和221年的刘备称帝、蜀汉建国,这两件大事与诸葛亮都是分不开的。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提步卒数万慨  相似文献   

18.
脑筋急转弯     
1.什么蛋中看不中吃?2.某歌星每次上台演出,总是戴着一只手套,为什么?3.什么样的布是永远都剪不断的?4.胖妞生病了,最怕别人来探病时说什么?5.什么地方盛产安哥拉兔毛?6.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肯见他?  相似文献   

19.
“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献疑──诸葛亮早年思想和生活考察王大良“三顾茅庐”和《草庐对》,是与诸葛亮早年生活有关的两件大事,也是在诸葛亮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囿于传统观念,认为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有“天才的预见”,是‘’智慧的化...  相似文献   

20.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方针和战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关于《隆中对》,古今学者早有许多精辟论述。本文试就《隆中对》的形成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在汉末魏晋政治军事中的作用等同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