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未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自身素质决定了教师作为培养者的角色地位,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教师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为开发创造潜能,营造创造环境,训练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智慧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人的思维,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强化知识教育是基础;铸塑创造性人格是动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是法宝;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条件;营造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是一个人在人格追求上的奋斗目标,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是个性化的自由人格,属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格精神是创造。创造性是人成功的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人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创造性是个性化理想人格培养的途径,正是人的创造改变着自然,改变着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把人的一切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从探究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入手并分析其特点,主要从发散思维训练、想象思维力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素质。创造性素质 ,主要指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品质。本研究利用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 (16 PF)对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的创造性人格进行测试 ,分析表明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因素是复杂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教育进行培养的 ,关键是要通过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允许和鼓励人的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所倡导的主旋律,而学前儿童是创造潜能和创造人格培养的关键期。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把文学和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儿童喜欢的文学样式——童话,从儿童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和快乐情绪三个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但也要注意讲述童话的环境创设、语言和幼儿的表象积累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人们在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两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分歧,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进行讨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奇心、自信心和求异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主要场所。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原因在于教学气氛、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解决出路在于上述三者的改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出发,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总结出目前关于创造性人格研究的主要模式,即:个体差异的研究、时间一致性的追踪研究和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这3种研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前期是个体人格的奠基时期 ,要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潜能 ,绝不能仅仅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技能与技法 ,还应关注其创造人格的塑造。学前儿童创造人格的两大支柱是“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肯定的自我意识” ,即“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应据此采取积极的、相应的策略 ,科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促进创造性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人性发展的理想阶段或最高阶段.自我实现者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并且指出了实现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肯定人性积极方面的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人,这一理论对于启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挖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创新过程不仅包含有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在创造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然不对创造活动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大学德育课在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地激励和发挥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法的改革,在德育课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大学德育课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学习--由建构走向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从本质上规定了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机制,使我们认识到建构是创造的基础,建构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人格,营造创造的环境氛围。尽管建构性学习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但却非常适合于作为建构活动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其实施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构建创新型课程结构,二是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6.
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服务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研究表明,双语学习与儿童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以及规则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双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找到依据。应从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元认知能力、创造性人格、兴趣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及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践活动模式———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创造力的手段,挖掘动手操作的各种教育因素。实施过程中遵循创造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全面平衡原则,构建幼儿创造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对幼儿全面发展,优化创造品格,使之具备完满的人格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正处于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青年人。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智能突出、自我意识强、工作态度认真、个性倾向鲜明等特点;其创新活动和成长成才主要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时代精神和重要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高创造性大学生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及其课题内容主要有一,树立创造性教育价值观;二,改革新的知识观和教育内容;三,培养创造型教师和创造性学校环境;四,强化知识的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