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说:按劳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他又说:在按劳分配条件下,生产者享有个人消费品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除了当前提供的劳动以外,还包括过去的劳动;有的职工得到较高工资,是因为包括了对他过去的劳动的报酬。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从这段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按劳分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按劳分配中作为劳动尺度的劳动只能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熟记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那么,是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来支付报酬呢,还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支付报酬呢?这就涉及到参与分配的劳动本身计量标准问题。在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原来设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是对所有劳动者“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实践表明:按劳分配在实施之中,但其实现的程度未达到所要求的高度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内容的阐述集中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种新型的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社会扣除以后,才能“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根据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很明显,马克思指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者,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特点与个人收入差别的形成与强化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明确地把按劳分配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社会范围内占有生产资料,以及相应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消亡,劳动者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在社会范围内,劳动者提供了多少劳动,在作各项扣除之后,可以领得与他的劳动量相当的生活资料。 可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由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一、按劳分配的四种模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产物。按劳分配理论从马克思最早科学阐述,到今天的现实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劳分配的涵义是,国家或企业以劳动为依据,比例于劳动者提供给社会或企业的劳动量,给予他们劳动报酬。所谓按劳分配模式,则是指按劳分配体制的基本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组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的、总的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不同态势将决定社会采用不同的按劳分配模式。按劳分配模式由分配主体、分配依据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劳动者除个人消费资料外,无任何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其中,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只包括劳动者自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支出,而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资本、机器;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  相似文献   

10.
物化劳动价值论迂回地将物化劳动等同于活劳动,笼统地说过去的和本期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忽视活劳动的相对有限性和具体的时空规定性,不能正确把握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内涵。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决反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论。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规律。正确地认识“劳动”这一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消费品分配尺度的涵义,是我们正确运用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的论述,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然后通过另一种形式领回他给于社会的部分。毫无疑问,生产者提供的劳动必须  相似文献   

12.
<正> 由马克思创立的后来被斯大林明确慨括为"按劳分配"的理论,是建立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距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长期并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便呈现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许多特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只能是按照实现了的劳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采取了价值的形式,劳动量采取了价值量的形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劳动互换采取了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形式.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商品生产者(这里把企业当作一个  相似文献   

13.
李善明 《天府新论》2003,1(2):51-55
主要揭示以下说法的虚伪和荒谬性 ;( 1 )“马克思没有讲过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 ,只转移价值” ;( 2 )马克思“没有根本区别”或“同等看待”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创造价值问题上的作用 ;( 3 )理论经济学界“扭曲”了马克思的观点 ,铸成了历史性的重大错误  相似文献   

14.
劳动定额是对生产一定的产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有了它,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才可以准确清楚地计算出来。因此说劳动定额是按劳分配的基础。(一)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实现的。我国国营企业现阶段的劳动报酬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没有劳动定额,就衡量不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任何一种劳动报酬形式都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式上是按劳分配实际上还是平均分配。以计时工资来说,它是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是根据工人的技术熟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以发达的社会主义为前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它赖以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特点:第一,这种“按劳分配”是以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为基础的。第二,已经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三,货币已不存在了,“按劳分配”的方法是通过“劳动证书”来进行的。第四,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按照恩格斯关于逻辑研究方式的说法,这种“按劳分配”,就是一种“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按劳分配”,或者说,是完全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6.
张鹏侠 《北方论丛》2006,(6):127-130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及其分配理论面临着来自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的挑战。重建价值理论的关键在于弄清活劳动是怎样创造价值的,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回答活劳动是否是价值唯一源泉的问题。可以证明,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包含物化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并不都是活劳动本身创造的。重建的价值理论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认真坚持和正确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圆满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指的是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原则,个人消费资料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首先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上述  相似文献   

18.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必要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必要劳动是指活劳动耗费的补偿,它是由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所决定的。它采取了V的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已不是商品了,那么,必要劳动由什么决定呢?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由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它是属于活劳动耗费的补偿范畴的;另一种认为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认为必要劳动V是一个整体,对V的具体来源、内在结构和实质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有的同志认为,包干到户后的产品首先由个人占有,不符合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是产品首先由社会占有,然后按各人的劳动量进行统一分配的原则,因而谈不上按劳分配。这种看法主要是受了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对按劳分配模式的一种片面理解,以为按劳分配就是把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