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孟浩然的《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文章主要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四种译文中美学元素的再现,并给出了笔者的期待视野。笔者认为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习俗文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而是具有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积极的读者,因此,歇后语英译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保留歇后语中的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一种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只有这两极的合壁而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从而将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研究转向对读者反应进行研究,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作用。接受理论给我们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涉及到读者、文本、作者和社会背景等多视觉研究。使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歧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填充其“空白”,重新建构,不断调整期待视野,确定其未定点,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一理论对成人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作为待填充的召唤结构,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成人学生的"期待视野",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筑创作主体的反思,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筑创作在强调创作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同时,必须注重对接受主体及其接受过程的把握,强调建筑师的创作视野必须深入接受主体的文化与生活,以促进各主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共建和谐。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罗兰.巴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译介始为中国知识界知晓。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已历20余年。中国知识界最为熟悉的是他在广义理解的文论方面提出的某些真知灼见。面对巴特文论在中文语境下的引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实有必要关注巴特著作汉译过程中某些具有“误导”作用的译介环节和中国学者研究与运用巴特文论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接受现象,以正视其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接受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明显改善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对接受理论进行完善。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对接受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并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任意观”认为,介词的不同义项之间毫无联系,介词的多个义项是一堆分散的语义项集合。通过对介词in的原型意义确定,到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再到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的逐一解释,发现:介词in的多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其多个义项由原型意义派生形成,相互之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呈辐射分布。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介词多义现象更具理据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切换,更是跨文化交际目的的体现。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诸多中医药现象的描述,凸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以Hawkes与Yangs两种英译本为依据,植入接受美学理论,从中医中药文化涵盖的四个层面出发,探讨译者应当如何发挥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中医药文化英译过程中对潜在的读者“期待视野”进行预测,选择相适应的翻译策略,以期最终实现作者、译者、凑者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关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视域性的。操作主义视域的社会发展定义必须向量的具体化方面迈进,彻底的操作性是完备的,是可以进行准确的计量的;实在主义视域的社会发展的观点和论据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前提批判的;语用解释视域下的社会发展及其理论追求的是见解上的重叠/共识,而不是独白、独立、独裁,即"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如何避免独语和畸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道教思想不仅具有自身的历史演进,而且根据不同历史情境有效转化并创造了自然生态的审美秩序原则,有着自身遵循的内在审美思维逻辑。《三天内解经》有对其秩序原理以及内在逻辑的立体呈现和深刻阐释。作为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三天内解经》不仅提出了重要的道教思想,而且从强调生克互济、万物一气的自然整体美思维模式,到真道好生,修真念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道教美学思想,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潜在价值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