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美土著文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美国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土著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长篇小说《爱药》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杰作。《爱药》中蕴涵着独特的女性生态文化,其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书中女主人公玛丽、露露等典型的印第安女性具有强大的女性复原力量,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洲大陆,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民族自信,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印第安独特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美国原住民作家薛曼.亚历斯在《保留区蓝调》中成功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用一把魔幻吉他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真实的面目,用两个死而复生的军官重演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犯下的罪恶。借助这种叙事模式,作者充分地阐释了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血腥镇压的历史、现代印第安人保留区的生活现状和印第安民族振兴发展的关键。小说既具备文学欣赏价值又具备社会研究价值,是当代印第安文学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历史演变中,1887年道斯法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强迫印第安人脱离其部落体制和部落文化,转而接受白人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力图把印第安人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以实现其促使印第安人个体化、美国化的目标。这一法案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构成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强制同化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印第安人被迫逐渐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经受资本主义文明无情的冲击和“洗礼”。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相似文献   

7.
美国本土文学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直试图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相融合。然而,近年来,美国本土文学展现出强烈的印第安意识。通过《你典当的我来赎回》这个由3个过程——无归属、寻找自我、回归印第安世界——构架而成的故事,亚力克西表现了无归属的印第安人如何依托印第安传统文化,找回自己本来具有的身份,从而赋予现实生活以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论既阐明了世界文学的出现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是对当今时代文艺的科学预见。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多元一体”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本文还对葛红兵《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迄19世纪末,美国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一次没落的悲剧命运,人口锐减,文化沉沦,被称为“垮掉的民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通过对印白交往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印第安悲剧的五个悖论:真实的印第安人本性与印第安人类型神话、民主与歧视、高尚动机与机会主义功利目的、原则与实践。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双重标准。这些悖论使美国历史沾染上了洗刷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红种人权力运动蓬勃开展,司各特·莫马迪英语写作的小说《黎明之屋》获得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印第安文艺复兴”就此拉开序幕,国内外学界对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美国评论界紧跟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动态展开研究,发表于期刊中的研究文章已形成一定体系:具体包括宏观阐释,对研究理论的探索,印第安文学教学研究和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等。中国学者真正关注美国印第安文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具有一定滞后性,存在着系统性不够、批评理论缺乏创新、研究范围小等问题。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当今藏族作家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扎西达娃、阿来的小说文本为个案,以世界文学之眼关照分析当今藏族作家文学创作的现状及走向。扎西达娃执着寻求藏民族文化的“灵魂”,在模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之时,又对抗了“荒诞”。阿来的创作则沉入了民族历史生活中的人物心灵本身,但在文学技巧上却显不足。本文认为:藏族作家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以人为本、以生活现实为本,同时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成果、美学经验,融合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3.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 ,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 ,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 ,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 ,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 ,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 ,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 ,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不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印第安人在美国史话中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重要角色。对于早期的历史学家来说,土著人在西进运动中的角色要么是恶棍,要么是帮凶。但在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93年的“边疆论文”中,印第安人的身份有了改观,他们甚至被说成在打造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纳的这种观点对今天公众的想像力仍然适用。从超市的小说到好莱坞的影片,印第安人看来与西部连到了一起。如何从文学中的形象来探讨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以还土著人的本来面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6.
美国犹太文学同美国华裔文学、非裔文学一样,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一支.犹太作家们在犹太与美国的双重语境中,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学,为美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流亡两千多年、并一直生存在异族控制中的民族,犹太人遭受了人类社会所有的苦难.因此,受难、流浪与身份问题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特有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7.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北美殖民时期主流文学与印第安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美殖民时期不仅是美国文学的萌芽期,更是美国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期。立足于殖民时期北美大陆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主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将印第安人形象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全面考察,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美利坚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和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