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3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仲裁而言,调解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不仅为劳动争议双方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节省了司法资源。仲裁调解作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强制程序,在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可能影响该环节的关键因素,探讨了劳动争议案件特征、调解主体特征对劳动争议仲裁中调解结果的影响。随后,从北京市海淀区和昌平区两个劳动仲裁庭2007-2014年的裁决书和调解书中提取相关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劳动争议案件特征维度中,案件诉求金额和劳动者委托律师代理会显著影响仲裁调解的结果;在调解主体特征维度中,企业所有制形式和仲裁员性别会显著影响仲裁调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劳动争议仲裁以其解决争议及时,程序简单,具有权威性而被社会所接受。而劳动争议的申诉时效与劳动争议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一、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的区别劳动争议的申诉时效与法院的三大诉讼中的民事诉讼时效有着明显的区别,仲裁的时效短于民事诉讼的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主体双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这就从法律上界定了申诉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院于2008年底正式挂牌成立,通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1987年,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成立,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劳动争议仲裁行政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行政管理与办案职能不分。2000年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劳动关系中呈现出主体日趋多元化,关系日趋复杂化,劳动争议日趋显性化,劳动争议数量不断攀升,处理难度日益加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依法界定劳动关系,明确劳动争议案中的主体,这是正确处理劳动争议的拉提,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一字之差,最易混淆,前者由劳动法调整,后者归经济法或民法调整,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笔者试从下例个案,分析劳动关系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黎建飞 《中国劳动》2004,(11):24-26
高法《征求意见稿》着眼于《劳动法》实施中存在且突出的问题,对于准确适用法律、解决司法审判中歧见与纷争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值此征求意见之机自陈己见,谈谈《征求意见稿》中对审理工伤案件解释的二点意见。一、工伤案件的性质和诉讼主体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建立和实现劳动关系的纠纷。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由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构成,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必须一方是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或私营业雇主,另一方是劳动者本人。当我们将工伤案件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后,工伤案件的诉讼主体也同样受此规制。对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在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后,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劳动争议不但数量逐年增多,而且主体和内容也增添了许多变数。及时、正确处理劳动争议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福建省的情况来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8.
劳动部于今年4月中旬召开了全国劳动关系调整与监察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八五"时期劳动关系调整与监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面临的劳动争议多,部分企业困难职工多和部分国有及集体企业富余人员多、分流难的"三多"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九五"时期劳动关系调整与监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今年的几项重点工作。根据劳动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九五"时期劳动关系调整与监察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初步建立起与劳动力市场运作相适应的劳动关系主体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和监察的新型体制,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措施完成以下6项任务: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与监察法律法规及政策;二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建立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立法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的改组改造,将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大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将更加突出;深化国企改革,将使劳动关系主体进一步清晰;今后几年,下岗职工出中心将达到高峰,劳动关系中呈现的各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事关国企改革的成败,事关社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但是,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与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关系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其弊端逐步显现出来.现就调整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必要性与立法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黎建飞 《中国劳动》2006,(10):39-41
2006年8月31日,针对当前新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劳动争议纠纷类型增加,劳动法的规定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状况增多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新型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不受理的范围、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诉讼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力派遣等问题给予了明确规定,与《解释》(一)形成了配套的司法解释,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如何适用法律进一步提供了裁判指引规范。  相似文献   

11.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要问题是判断争议双方主体是民法上的劳务关系还是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由于我国立法中未对劳动关系的本质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判断困难。本文结合案例,从雇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区分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2.
当前劳动争议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一是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成都市锦江区近年案件数量递增态势非常明显,2007年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7件,2008年处理案件146件,2009年处理案件415件,2010年处理465件,2011年处理357件。二是集体争议持续增多。特别是拖欠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等带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引发的争议,其主体可能是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发展和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个别劳动关系灵活性总体增强但局部不足、集体劳动关系覆盖率扩张但形式化严重、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率高企且复杂多样、法治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渐备但实效欠佳。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健全集体协商主体和优化政府指导、减负增效和分类处理争议纠纷、完善法治和网络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是我国劳动关系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素,如何处理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重心。第二,非公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用工主体。第三,以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为代表的非标准化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用工形式。第四,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之间的利益明晰化,双方的冲突和矛盾调和的难度加大。第五,当前我国企业工资收入差别过大,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及调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工资分配机制。第六,劳动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第七,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明显上升。这些新情况没有现存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虚心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切实转变管理观念,调整工作重心,从而调整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仲裁受案范围,是指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以争议当事人和争议标的为两大基本标志。从目前的有关规定来看,我国现行立法仅将劳动争议当事人限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即争议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及劳动争议发生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未对“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16.
从1987年我国恢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以来,企业调解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较好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和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已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公有制企业也在加快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这种发变的结果使劳动关系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次,随着各种改革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亏损企业中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如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难以兑现等,使劳动争议增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现状及其矛盾的主要表现 以《劳动合同法》为主体的有关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以及由工会、人社部门、企业家联合会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为保持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劳动关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从长期从事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劳动关系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而产生的纠纷,这种劳动争议实质是民事争议.本文所要探讨的劳动争议既涉及民事争议,又涉及行政争议,是一类特殊的劳动争议案件.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的数量和特点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国家政策等息息相关。2018年我国的劳动争议数量仍呈高位运行状态,而且各地劳动争议数量差异较大;劳动争议案件的成因与经济政策呈现高度关联性,极易引发群体性劳动争议;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劳动争议较多;劳动争议案件纠纷类型多元化、复杂化和复合化;高层劳动者涉案数量快速增长,类型新颖;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心的新类型案件增多,案件处理难度增大。未来劳动争议数量将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群体性劳动争议可能会进一步增多、劳动争议类型会更加多元和复杂。工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督促企业进行合法合规的自省,加强劳动争议的预防,并积极投入到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格局中去。  相似文献   

20.
在劳动法视野下观察和界定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我们既应注意到分支机构与民事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应关注到分支机构与典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异同。"用人单位资格"理论是研讨和厘清分支机构法律地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分支机构具有雇主资格的共性,但又具有一定的要素差异性和人格独立的相对性,故实为一种"不完整用人主体",或可称为"二级用人单位"。相比于现有的"分支机构独立主体说""总公司主体说""人身性用人主体说"等其他学说,确立"不完整用人主体说"具有更为充足的法理和实践依据。在这一学说具体应用于我国劳动法律实务时,立法者和执法者应充分关注其一些特殊的适用思路和原则,从实体法、程序法两个方面对分支机构给予有效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